看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的祝福,特别是他们把航天精神和延安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这段话,真的让人特别有感触。这不仅仅是几句问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接力,从黄土高原到浩瀚星空,从未间断。 指令长陈冬这次已经是第三次飞上太空了,他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中瑞、王杰一起,在中国空间站向祖国送上祝福。在距离地球四百公里外的太空家园里,这份祝福显得格外珍贵。陈冬说,他每次从舷窗望向地球,寻找祖国的轮廓时,都感觉祖国也在凝望着他,就像风筝一样,无论飞多高,线的另一头永远牢牢攥在祖国手里。这句话特别能打动我,相信也能打动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不管走多远,家永远是根。 航天员们把今天的航天精神和过去的延安精神连在一起,这个比喻特别贴切。想想看,延安时期,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下了江山。现在的航天事业也是这样起步的,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自己的空间站,靠的同样是这种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头。就像航天员王杰说的,他们搞科研的时候,为了一个技术指标常常要日夜攻关,这种“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和延安时期那种闯劲是一脉相承的。还有航天员陈中瑞,他从一个梦想开拖拉机的农村孩子,成长为能飞向太空的航天员,这背后不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延安精神的灵魂在指引吗? 我觉着,这种精神的传承,最可贵的就是那份“一切为了祖国”的初心。不管是过去在延安窑洞里为国家前途奋斗的革命者,还是今天在空间站里为科学实验忙碌的航天员,他们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出舱时遇到警报,当时他想的是“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中国的国旗在浩瀚太空中飘扬”。这种把国家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重的情怀,从延安时期到现在,从来没有变过。 而且你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这一路走来多不容易。发射场上用的红色折叠椅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典款”,但就是靠着这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咱们的航天事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更让人感动的是人的传承,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吊装指挥张致旭,他的本事是从师傅石创峰那里学来的,而石创峰的本事又是从更早的师傅岳全龙那里传下来的。这种一代教一代、手把手传递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所以我说,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的这份祝福,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它不光是节日问候,更是一种精神的展示,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根本的东西不能丢。就像陈冬说的,他们要“跑好空间站阶段属于我们的这一棒”。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在跑属于自己的一棒吗?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把这种踏实肯干、为国奉献的精神传下去。 看了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的祝福,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是不是也觉着这种从延安时期传到太空时代的精神特别宝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为航天员加油,为这种代代相传的中国精神点个赞! (事件来源:环球时报)
看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的祝福,特别是他们把航天精神和延安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吃西瓜小娱记
2025-10-18 18:53:40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