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马寅初向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主席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

小史论过去 2025-10-19 17:15:43

1958年,马寅初向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主席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马寅初这人,1882年生在浙江嵊县,早年家境一般,但脑子活络。1901年考上天津北洋大学堂,学矿冶专业。1907年公费留学美国,先在耶鲁大学拿经济学硕士,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搞到博士。回国后,1915年起在北京大学教财政学和银行学。1920年代,他混迹政界,当过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还继续在北大上课。抗日战争时,随校去昆明,教西南联大经济系。1940年,转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当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调北京大学校长,一直干到1959年。他不光教书,还搞研究,尤其对人口问题上心。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他参与其中,亲自去浙江农村转悠,看农户家孩子多,日子苦,觉得人口爆棚会拖累经济。 马寅初的调研不是白费劲。1953年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超6亿,每年净增1000多万。这数字在当时可不得了,新中国刚起步,粮食紧缺,住房医疗都跟不上。马寅初走访浙江几个县,看到农户住低矮房子,孩子六七个,缺衣少粮,教育卫生差。他觉得人口不是越多越好,得有质量,得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主流观点那时是人多力量大,尤其工业化需要劳动力,修水利铁路矿山都靠人。马寅初的想法有点逆潮流,但他坚持写报告。1955年在人大会议上,他第一次公开提人口控制。1957年,人民日报全文登了他的新人口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也得管人口,提宏观调控,提高人口质量等于增加数量。主张教育卫生营养提升素质,反对强制流产,要温和人道。 1958年这事儿高潮来了。马寅初在北京最高国务会议上,向毛泽东等领导递报告。基于普查和调研,他说人口增长太快,每年多1000万,会压垮粮食住房医疗,得国家出面,推节育宣传,鼓励晚婚晚育,设机构调控。毛泽东听完,直接不同意。他觉得人口问题还没那么急,否决了提议。毛泽东强调,在共产党领导下,人多就是优势,一双手能创造世界。人口众多能动员劳动力,搞工业化,建水利铁路。他在会上说,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造出来。这观点接地气,当时大跃进氛围下,大家觉得人手多就能干大事。毛泽东不止说一次,在成都会议上提赶超英国时,人民会自觉控制生育。在民主人士座谈中,又说达到8亿再想多的问题。重申人口是发展动力,通过提高文化水平自然调节,不用急着干预。 毛泽东的反对不是空话。那年大背景是工业化起步,项目多,需要人手。马寅初的建议虽有道理,但跟当时调子不合。毛泽东的看法影响深远,让大家看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共产党领导下,强调人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这点后人佩服,因为它体现了乐观和对群众力量的信任。马寅初的调控主张被搁置,但他的数据分析没错。人口从6亿往上窜,资源压力确实大。毛泽东转而支持宣传节育,但不强制,靠教育调节。整个过程显示,政策制定得看国情,人口问题复杂,不是一刀切。 事件后,马寅初的日子不好过。1957年下半年,反右运动中,新人口论被批成马尔萨斯主义,悲观主义,资产阶级人口论。报纸上公开批判,他收到不少信件。1959年,他顶不住压力,辞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也丢了。回浙江嵊县老家,住简单房子,种菜过日子,避开公共场合。1960年,正式退出学术圈,档案移交,保持低调,跟亲友通信聊经济。马寅初的理论虽遭批,但核心观点没变。控制生育,提高质量,这些后来被采纳。 时间推移,人口问题越来越明显。到1970年代末,中国人口近10亿,城市住房挤,农村劳动力剩,教育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又冒头。中央重审人口严峻性,1979年定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设机构,推晚婚晚育,节育宣传,跟马寅初早年主张吻合。马寅初那时近90岁,没再参与政策,但他的新人口论成了理论基础。1980年代初,官方平反,恢复名誉。1981年,他当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出席小会,收文件。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100岁。葬礼简单,学术界吊唁。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