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冷紫叶 2025-10-19 21:41:19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在义乌做外贸的老板们几乎都清楚,印度商人在义乌贸易中拖欠尾款的情况早已不是新鲜事。早些年就有官方数据摆着,2009 到 2011 这三年里,光是跑路的印度外贸公司就有 17 家,卷走的货款足足 2800 多万。其中有家叫 “牛津贸易(香港)有限公司” 的,一口气欠了 102 家义乌商户的钱,总额高达 1300 万,对靠薄利多销生存的小商户来说,这简直是灭顶之灾。 就算不跑路,耍赖的也不少。去年金华中院刚判了一起案子,两名印度商人拉赫贾和施亚姆欠了 16 个义乌商户近千万货款,其中商户丁学飞单家就被欠了 100 万。法院终审判他们还款,两人居然拒绝在判决书上签字,还想靠提供 10 万担保就解除出境限制,自然没被准许。更离谱的是,有印商明明签了还款文件,到了法庭上却反口说是被胁迫的,甚至煽动印媒炒作 “被绑架”,逼着印度驻华使馆两度发警告,说在义乌经商 “危险”。 这些糟心事让义乌商家吃够了亏。有饰品商就吐槽过,他们做的是微利生意,一笔货款可能就掐着全家的命脉。可欠账的印商一旦回了印度,跨境追讨难如登天。之前有个印度老板费萨尔拖欠员工工资和垫付的货款,员工没办法,等他下属来采购时才扣住人交涉,结果反而因非法拘禁被采取强制措施。走法律程序也未必顺心,就算赢了官司,赔付金额往往抵不上实际损失,耗上大半年更是常事。 印度商人爱提 “货到印度再结尾款”,也有他们的小算盘,义乌的小商品在印度利润空间极大,一台成本 4 块钱的电扇运过去能卖 10 倍价钱,不少印商想空手套白狼,靠卖货的钱再付货款。可这种模式风险全压在商家身上,早年没防备时,很多商户都栽了跟头。 吃一堑长一智,商户们慢慢琢磨出各种自保招术,一开始是不再赊账,要求一次性付清,可这样又把一些真心做生意的印商挡在门外。后来有人试过分批发货,先给一部分货物,见尾款再给剩下的,可有些印商拿到部分货就翻脸不认账。 拆分发货的思路就是这么细化来的,鞋子这东西很特殊,单只右脚根本没法正常售卖,拿到货的印商既没法转卖套利,也不能投入使用。这种方式比硬邦邦的 “不付款不发货” 更灵活,既给了对方拿货的盼头,又牢牢攥着主动权。毕竟真要诚心做生意,结清尾款拿左脚鞋是顺理成章的事;要是本来就打算赖账,这招也能提前止损,避免两千双完整的鞋子打水漂。 义乌日用百货商会会长楼仲平就说过,经济纠纷该靠商业规律解决,印方搞政治化炒作根本没用。其实大部分常驻义乌的印商还是守规矩的,比如把公司搬来义乌、拿下品牌代理的菲利蒲,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但架不住少数人钻空子,才逼得商家想出这种 “另类制衡” 的办法。 外交部早说过,希望印方好好引导本国商人守法经营,对义乌商家而言,发右脚鞋不是想刁难谁,只是吃过太多亏后总结的生存智慧。毕竟做买卖讲究诚信,要是连尾款都没诚意结清,生意自然没法做下去。这招儿能流传开,本质上就是用最实在的方式守住了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的底线。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朝阳

朝阳

2
2025-10-19 21:52

对待印度阿三这个办法好极啦!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