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这个地方,华人占了大多数,每十个人里头有七个多是华人面孔。 可是有意思的是,这些华人里头,十个有九个都会说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华人。 这个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新加坡建国这么多年来慢慢培养出来的。 说起新加坡的历史,得回到1965年。 那一年新加坡独立出来,成了一个新国家。 —— 独立那天,李光耀站在市政厅门口,眼泪哗哗往下掉,电视镜头把特写给得足足的。一个小岛,被马来人围成三明治,资源只有码头和胆子,怎么办?先把“我是谁”喊清楚。于是政府开始“炒菜式”治国:把华人、马来、印度三大块食材倒进锅里,不停翻炒,最后出来一盘叫“新加坡人”的新菜。火候掌握得极狠:母语可以讲,但英语必须是主调料;祖宗可以拜,但国旗得插在最显眼;春节可以放假,可国庆日你得喊到嗓子哑。炒了半个世纪,大家再张嘴,第一反应都是“I'm Singaporean”,谁还惦记“华人”这俩字? 我表弟阿俊,第三代新加坡生,身份证上写着“Chinese”,可一句普通话讲得比我还烂。去年陪他逛牛车水,我想买瓶老干妈,他一脸懵:“这是啥?”旁边印度裔店员倒热情地递给我:“阿姨,这个拌面一级棒!”出了店门我调侃他:“你这华人当得够水。”他耸肩:“我护照写Singapore啊,Chinese只是race,不是nation。”一句话把我噎住,听起来像狡辩,又挑不出毛病。回家路上,他手机外放的是马来语rap,脚打拍子,节拍里全是“狮城制造”。那一刻我懂了:人家不是忘本,而是本就被重新打包,贴上新的条形码。 可也别急着吐槽人家“数典忘祖”,环境比嗓门更大。新加坡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各种族孩子穿统一校服、唱同一首国歌,课本里把“多元种族”四个字焊进脑壳。谁要是突出“我祖上来自中国”,同学会斜眼:兄弟,你想干嘛?搞小圈子?想搞事?在社会压力下,身份认同被磨成标准答案:新加坡人。至于“华人”,只是血统tag,像头发颜色,自然存在,却没必要天天挂嘴边。 有人痛心疾首:“华语衰落,中华文化危矣!”我倒觉得,危的不是文化,而是“你想让别人按你的剧本怀旧”。春节照样放假,红灯笼照样挂,牛车水舞龙舞到飞起,游客相机咔嚓咔嚓,商业+传统双赢,还要啥自行车?非要他们大年初一排队给你背《弟子规》?省省吧。文化这玩意儿,像水,流到哪就长哪的形状,强行按头只会让下一代更逆反。新加坡华人把春节叫“Chinese New Year”,可马来裔、印度裔也放假,也拿红包,也吃捞生,一桌子彩虹肤色,齐声喊“Huat Ah!”——这画面不香吗?非得逼他们承认“我的一切辉煌都靠祖宗从黄河流域带来”才算赢? 再说说“在不在乎中国好”。坦白讲,人家真没义务在乎。你GDP涨成啥样,高铁快到飞起,那是你的热闹。他们更关心组屋价格、地铁准点率、椰浆饭会不会涨价。中国强大,他们在外交上跟着乐一乐;中国遇到麻烦,他们心里可能咯噔一下,也就到此为止。毕竟护照不同,投票选的不是人大代表,社保也不交五险一金,要求人家“同悲同喜”属于道德绑架。就像我湖北人,不会天天盯黑龙江GDP一样,距离产生“关我啥事”。 可微妙时刻还是会露头。疫情初期,全球口罩荒,新加坡第一时间从中国包机运口罩,网上出现杂音:“干嘛优先帮‘外国’?”本地华人立马跳出:“兄弟,我们是‘外国’,但也是你们口罩出口大客户啊!”一句话,把“血浓于水”和“生意归生意”搅成一杯拿铁——既亲又清,界限分明。那一刻我深刻体会:他们不想当你失散多年的“亲戚”,更愿意做互粉互赞的“邻居”。邻居房子着火,会借水桶,但你不能强求他天天帮你浇花。 我还发现一个冷知识:新加坡最红的华语歌手,唱的是《北京北京》《童话》这类普通话歌,可演唱会台下,十个人里九个用英语尖叫“I love you!”——语言是工具,情感才是核心。他们对华语的态度,就像我吃芝士汉堡:好吃就多吃两口,不好吃就换椰浆饭,不会给它附加“五千年文明存亡”的担子。轻松点,反而活得久。 说回自己。我曾带着“华人一家亲”的预设去狮城,结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起初心里空落落的,像被拒绝的相亲对象。后来想通了:强求认同,才是最大的自恋。人家三代人把“新加坡”熬成独家品牌,你一句“别忘了根”就让人拆招牌?凭啥。各过各的日子,各拜各的祖先,过年互相发个“恭喜发财”,已经够热乎。非要人家跟着你唱《我和我的祖国》,那属于强买强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可爱卡梅伦
2025-10-21 07:53:08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