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徐志摩母亲推开卧室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难以置信的景象:儿子徐志摩与妻子陆小曼、朋友翁瑞午三人竟然躺在同一张床榻之上。面对如此疯狂的一幕,徐母顿时勃然大怒:这个家已经毁了!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美才女陆小曼的凄艳人生) 1928年盛夏的夜晚,徐家老宅的檀香味在空气中缓缓弥漫。 徐母推开儿子卧室的紫檀木门时,手中的烛台微微晃动,烛光在黑暗中划出摇曳的轨迹。 她看见陆小曼与翁瑞午相拥而卧,徐志摩则蜷缩在床榻边缘,锦被半垂于地。 这个发现让这个传统书香世家的女主人瞬间脸色煞白。 这段复杂关系的种子,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 那时陆小曼还是军官王庚的夫人,经常出现在上海滩的社交场合。 她身着定制旗袍,在舞池中旋转时,裙摆会绽开优美的弧线。 徐志摩作为王庚的好友,常被委托陪同陆小曼出席各种文化活动。 诗人在沙龙里朗诵新作时,陆小曼总是坐在最前排,手执团扇,眼神专注。 他们的感情在一次次茶会与诗社活动中悄然生长。 直到某个春日,在王庚被调往外地任职期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关系发生了决定性转变。 这件事最终导致陆小曼与王庚离婚,转而与徐志摩结合。 离婚时,王庚曾托人带给徐志摩一块瑞士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善待小曼"四字。 1926年的婚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现场布置着白色百合。 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在致辞时语气凝重。 这场婚姻始终笼罩在争议之中,徐家父母拒绝出席,只派人送来一套文房四宝作为贺礼。 婚宴上,陆小曼穿着西式婚纱,但坚持在发间簪了一朵玉兰,那是徐志摩最爱的花。 新婚生活并未如想象中美满。 他们在上海租住的花园洋房里,陆小曼保持着精致的生活方式。 她的衣帽间里挂满定制服装,梳妆台上摆着法国香水。 徐志摩的书房则堆满稿件,常常工作到深夜。 经济压力让诗人不得不四处兼职,甚至向已成为商界名流的张幼仪求助。 张幼仪总是以徐父的名义提供资助,维护着前夫的自尊。 更令人担忧的是陆小曼的健康状况。 她常因旧疾复发卧床不起,这时翁瑞午便会带着药箱前来诊治。 翁家世代行医,他独创的推拿手法确实能缓解陆小曼的病痛。 但治疗时需要的鸦片制剂,让陆小曼逐渐产生了依赖。 徐志摩书房里的烟具越来越多,有时三人会在起居室里边吸鸦片边讨论诗词,直至深夜。 1931年深秋,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失事。 噩耗传来时,陆小曼正在试穿新到的貂皮大衣。 她当场晕厥,醒来后坚持要为丈夫守灵七七四十九天。 在灵堂里,她将徐志摩最爱的《爱眉小札》放入棺中,书页间夹着干枯的玉兰花瓣。 此后数十年,翁瑞午始终陪伴在陆小曼身边。 他变卖祖传字画维持她的生活,甚至在学习烹饪后亲自为她煲汤。 1956年上海画院成立时,是翁瑞午鼓励陆小曼重拾画笔。 她的水墨画作《寒梅图》后来被收藏于美术馆,画中梅枝的姿态,依稀可见当年北海公园婚礼上的玉兰影子。 1960年翁瑞午病重时,病房窗外正飘着细雨。 他最后一次为陆小曼整理画具,将毛笔一支支清洗晾干。 临终前他轻声说: "你终于学会独自作画了。" 陆小曼握着他枯瘦的手,泪水滴在彼此交握的指节上。 晚年的陆小曼住在上海弄堂里,窗前种着玉兰。 她教导邻居孩子习字时,总会说起诗歌的平仄韵律。 1965年春天,她最后一次来到徐志摩墓前,放下新出版的《志摩诗集》。 微风拂过书页,仿佛故人还在轻声吟诵。 这些跨越时代的情感纠葛,如同陆小曼画作中的墨迹,在岁月浸润下渐渐晕开,最终定格成历史的注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7年李克农病重,对周总理说:此人是国家安全工作最佳后继人选!1957年
【1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