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唐湘龙一棍敲醒台湾人,唐湘龙在节目中发表爆炸性的言论,他在谈到大陆对台湾的态度时说:“别做梦了!大陆只要台湾这块地,上面的人有没有、科技强不强,根本无所谓!” 这段视频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唐湘龙身后的LED屏幕上闪烁着一张两岸地图,他本人则情绪激动,仿佛要把心里积压已久的话全部吼出来。 他列举的那些冰冷的数据,此刻却像一记记重拳,狠狠砸向许多台湾观众的认知。每周150至200架次往返两岸的航班,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无数家庭的亲情纽带,是商人往来的生命线,是早已密不可分的血脉交融。 台湾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其中超过一半要依赖大陆市场,这意味着台湾经济的发动机,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大陆的燃料在运转。这些事实,唐湘龙用最直白、最不留情面的方式,全部摆在了台面上。 为什么这段话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因为它彻底戳破了台湾社会长期以来精心构建的一个“安全气泡”。这个气泡的核心,就是所谓的“护国神山”——台积电。岛内有一种普遍的论调,认为台湾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半导体技术,大陆在经济和军事上对台湾有所忌惮,就是因为离不开台积电。 这种论调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只要技术领先,就能高枕无忧,就能把科技当成抵御一切的“金钟罩”。唐湘龙的话,就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这层幻想。 他告诉所有人,在大陆的宏大叙事里,领土完整是超越一切的核心利益,是历史遗留的必答题,而台积电,最多只是这道题的一个附加分,有则更好,没有也无伤大局。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才是两岸问题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在台湾,许多人习惯于从经济、科技、民主等角度去思考和定义两岸关系,认为只要在这些方面保持优势,就能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们谈论的是“维持现状”,是“主权独立”。 然而,唐湘龙所揭示的,是大陆视角下的另一种逻辑,一种更宏大、更历史、也更不容妥协的逻辑。在那个逻辑里,台湾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一个尚未完全统一的历史遗留问题,所有关于经济和科技的讨论,都必须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 当台湾还在纠结于“护国神山”能提供多少保护时,大陆可能早已在盘算,如何在“收复”这块土地的同时,确保“护国神山”不被破坏或落入他人之手。 唐湘龙的身份也让这番话更具分量。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统派”宣传员,而是一位以犀利、敢言著称的资深媒体人。他常常批评台湾的执政党,也对在野党毫不留情。 他的价值在于,他总能跳出岛内蓝绿对峙的框架,从一个更广阔、更现实的角度去剖析问题。 这次,他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叫醒服务”的角色,用最刺耳的声音,试图把那些沉浸在自我安慰中的人摇醒。他警告的,不是大陆的飞机大炮,而是台湾社会集体性的认知偏差。 这段言论在B站上引发的热议,同样耐人寻味。大陆网友的反应大多是“一针见血”、“说到点子上了”,这反映了大陆民间对台湾问题的主流看法。 这种两岸舆论场的巨大反差,恰恰印证了唐湘龙的担忧。双方似乎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南辕北辙。当台湾还在为芯片的优势而沾沾自喜时,大陆的年轻人可能早已在讨论统一后如何规划台南的旅游业了。 当然,唐湘龙的言论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批评他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在散播“投降主义”。但抛开情绪化的标签,他的话确实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台湾的底牌,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吗? 当经济上的深度融合已经让“脱钩”变得几乎不可能,当对方的核心诉求是你无法给予的东西时,除了继续做梦,还能做什么? 这或许才是唐湘龙那番话背后,留给所有台湾人最沉重,也最值得深思的课题。对于唐湘龙的这番“惊人之语”,你又作何感想呢?他是危言耸听,还是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民进党高调放话:如果郑丽文去北京,不能代表台湾与大陆签协议!10月20日,郑丽文
【45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