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几年前,中国电磁技术大牛马伟明院士就戳破了美国的“高科技泡沫”:“他们的航母电磁弹射,看着先用上了,其实原理都没吃透,急着往航母上装,早晚出问题。”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学术争论,没当回事,结果没几年,美国福特级航母就用“烂尾”狠狠打了脸。 这福特号当初可是排场拉满,2005年开工时喊着17亿美元搞定,结果钱越花越多,最后烧了170多亿,换成人民币得上千亿。 2017年正式服役,本想当“全球最强海上巨无霸”,没想到成了“麻烦制造机”——说好听点是“技术试验田”,难听点就是“昂贵的半成品”。 最让美军头疼的,正是马伟明当初点出的电磁弹射系统。 美国当初吹得天花乱坠,说这套系统能让舰载机起飞效率、可靠性翻倍,结果实测数据惨不忍睹。 2020年测试时,平均181次弹射就坏一次;到2025年好不容易提到400次,可设计目标是4166次啊! 差了整整十倍,这哪是弹射器,简直是“定时炸弹”——战机起飞全看运气,真上了战场,谁敢赌? 更离谱的是,弹射一次有35%的能量白白浪费,而中国福建舰的同类系统,损耗才5%,技术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光电磁弹射拉胯,福特号全身都是病。 11部全自动弹药升降机,服役时就2部能用,水兵们只能扛着炮弹在甲板上跑,战机降落用的拦阻装置也不靠谱,着舰跟“轮盘赌”似的,水涡轮磨损、软件故障至今没解决。 连个马桶都添乱,真空管道一堵,修一次要40万美元,连印度媒体都嘲讽“不如换人力抽水马桶”。 更坑的是,福特号还把后续舰拖进了泥潭。 二号舰“肯尼迪号”2007年就开工,原计划2022年服役,结果一拖再拖,现在说2027年3月交付,业内没人信——这船在船坞里泡了八年,舰体锈得斑斑点点,进度卡在95%,就是推不动。 三号舰“企业号”更惨,连“遥遥无期”都算客气的,基本成了“半吊子项目”。 美国军方急得团团转,最近给福特级下了最后通牒:2025年底前必须达标,不然整个项目可能重组甚至砍掉。 可现状呢?诺福克军港里,福特号的电磁弹射轨道还在拆了修、修了拆;飞行员起飞前得签风险告知书,谁也不知道弹射器会不会中途断电;老掉牙的尼米兹级航母超龄服役快50年,舰体都有裂缝了,还得硬撑门面,场面别提多狼狈。 其实这事儿不只是技术问题,根子在美军自己的“战略冒进”和“产业断层”。 冷战后美国搞去工业化,造船工厂迁到海外,本土就剩一个能造航母的船厂,工人平均年龄55岁,青年从业者不到5%,关键岗位青黄不接。 特种钢材产能只剩三十年前的三成,有时候连基础原材料都凑不齐——连“家底”都快没了,还想靠“堆高科技”弯道超车,不翻车才怪。 反观中国,福建舰没急着搞核动力,而是从辽宁舰改装、山东舰滑跃起飞一步步摸透,再稳扎稳打上电磁弹射。 现在福建舰每分钟能弹射一架战机,连续3000次无故障,造价还不到福特号的三分之一。 马伟明当初的“预言”,不是瞎猜,是看透了美国急功近利的毛病,也看准了中国军工“小步快跑”的踏实。 百亿核航母烂尾,不是运气差,是美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豆莱说说
2025-10-21 12:37:3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