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前三季度GDP出炉,直接让外媒酸了。 10月20日上午,国内前三季度GDP数据公布,实现1015036亿,同比增长5.2%。说实话,在当今这个波动不断的世界环境下,5.2%非常稳健了,体现了国内经济稳中有进。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比国内更激动的是外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把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到3.2%,可美国预计只有2.0%,欧元区1.2%,日本更是卡在0.8%的低位,中国这5.2%的增速几乎是主要经济体里的"独苗",这种对比下难怪外媒会集体聚焦。 现在全球还没从通胀阴影里完全走出来,地缘冲突又搅乱了能源供应链,不少国家连维持2%的增速都费劲,中国却能在100万亿级别的庞大基数上保持中高速增长,这种稳定性本身就自带"话题性"。 美媒最先抓住的点,是5.2%的增速让中国全年"5%左右"的目标变得板上钉钉。他们算得很清楚,前三季度已经累计增长5.2%,哪怕四季度稍微放缓,完成年度目标也毫无悬念。 英媒关注的出口韧性与股市热度,刚好戳中了全球经济的"软肋"。 他们发现中国前三季度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11.9%,对整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中国出口正在从"量增"转向"质升",不再依赖低成本竞争,而是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优势抢占市场。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金融市场的活力,A股三季度日均成交额达到21086亿元,同比暴涨212.7%,这种成交热度直接带动了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攀升。 现在欧美股市震荡加剧,金融风险也在显现,中国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既反映了内部信心,也给全球资本提供了"避风港",英媒说的"关键缓冲",本质上就是看到了中国经济虚实相生的增长逻辑。 日媒盯着的12%贸易顺差增幅,其实藏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变化。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进口13.66万亿元,顺差扩大的背后是出口结构在持续优化。 以前日媒总关注中国对美欧的出口数据,现在却发现中国与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速更快,这种市场多元化让中国外贸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国出口的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品,而是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高端机床这些技术密集型产品,日媒自己也承认,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已经掌握了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优势,这种产业升级带来的顺差增长,和传统靠低成本扩张的模式完全不同,也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真实成效。 欧洲媒体的反应更有意思,他们一边感慨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一边忍不住算自己的"合作账"。 德国《商报》专门提到,中国市场对德国汽车出口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前三季度奔驰、宝马在华销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法国媒体则关注中法核能合作项目的推进,认为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为双方合作提供了保障。 这其实反映出欧洲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上升,现在欧元区陷入能源成本高企、制造业外流的困境,中国既是技术合作的伙伴,也是庞大的消费市场,5.2%的增速意味着更多合作机会,这种现实利益让欧洲媒体不得不放下偏见,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分量。 东南亚媒体则直接把中国经济比作"区域引擎"。印尼《雅加达邮报》算了一笔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前三季度突破6万亿元,占东盟外贸总额的1/4还多,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直接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 他们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新能源投资增长很快,从光伏电站到电动汽车组装厂,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就业,还帮助当地完善了产业链。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不是遥远的"经济大国",而是近在咫尺的"发展伙伴",5.2%的增速带来的不只是数字上的提振,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国际机构的评价更具权威性,IMF在10月的报告里虽然把中国2025年增长预期维持在4.6%,但特别强调"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可能超出预期",这种谨慎乐观的背后,是对中国宏观调控能力的认可。 要知道中国没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而是通过精准施策激活市场活力,比如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对科技创新定向支持,这些政策既避免了通胀风险,又保障了增长质量。 外媒之所以激动,正是看到了这种"高质量增长"的可持续性,现在其他国家还在为短期增速牺牲长期利益,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兼顾速度与质量的发展道路。 外媒的激动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一种"应激反应"。现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加剧,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增长极,中国前三季度的GDP数据刚好扮演了这个角色。
万万没想到,中国前三季度GDP出炉,直接让外媒酸了。 10月20日上午,国内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1 16:07:52
0
阅读:3805
用户10xxx73
美欧日在忙于搞政治😎
用户10xxx73
中国现阶段最主要的还是应对通缩,中小企业才是就业的基石!
用户10xxx72 回复 10-22 06:28
中小企业算个六,有国企就够了,
我的世界你不懂
越南增长百分之八点多。广西。云南酸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