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

轩叔观察 2025-10-21 19:30:42

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无辜笑] 1950年作为文工团一员,她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条件极其艰苦,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常靠一把炒面一口雪水充饥。   文工团的演出成了战场上难得的精神慰藉。,令唐月瑛记忆最深的是1952年那个极寒的冬天,演出队在隐蔽山洞里表演,洞外敌机轰鸣,洞内却掌声热烈。   她每个动作都倾注全力,将师从徐玉兰学来的技艺完美呈现,看到战士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她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危险总是不期而至,一次演出刚结束,空袭警报突然响起,大家匆忙转移道具,被命令整夜不得外出,唐月瑛躺在山洞里,能清晰听见外面的爆炸声。   第二天清晨眼前景象令人后怕,整片山坡被炸得面目全非。   战场上物资匮乏,女兵们面临更多困难,当男战友们默默从自己棉衣里抽出棉花送给她们时,唐月瑛真切感受到了战友间最质朴的温暖,这些点滴成为她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1953年停战后,唐月瑛怀着复杂心情回国,在沈阳转车时,她特意走进照相馆,想要定格这个特殊时刻,照片里那双坚定的眼睛,诉说着战火淬炼出的坚韧。   回到上海剧团后,战地经历始终影响着她的艺术生涯。   1959年排练《红楼梦》时,导演对“王熙凤”一角要求极高,每当遇到困难,她就会想起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面容,她反复研读原著,细心揣摩角色性格,最终在公演时一开口就征服了全场观众。   她的一生是中国女性在特殊年代担当的缩影,抗美援朝期间,无数女性在前线担任卫生员、文艺兵,在后方支援生产,像解秀梅这样的女英雄,在炮火中用身体保护伤员,文工团员们则用艺术温暖将士心灵。   如今再看那张老照片,奖章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奉献。她们用青春书写的历史,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看了唐月瑛老人的故事,网友们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看着照片里她年轻的脸,再想到她经历过的炮火,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才是我们最该追的星,最美的女神!”   “文工团也是战斗队!她们用艺术鼓舞士气,和前线拿枪的战士一样伟大,想想在那么冷的天里演出,太不容易了。”   “细节最动人,男战士捐棉花那段看哭了。那种纯洁的革命情谊,超越了生死,太珍贵了。”   “我家老人也是志愿军,抽屉里也有一枚这样的奖章,每次他拿出来看的时候,眼神都像照片里一样有光。”    “从战场到舞台,演王熙凤也能那么成功,真是干啥像啥!老一辈人的毅力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   “建议把她的故事写进教材!现在孩子们知道的英雄太少了,这样的榜样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如果时光倒流,让你在唐月瑛前辈的那张经典照片背后写下一句留言,你会写些什么来表达你的敬意和感受呢?   官方信源:中国军网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