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加税?美国宣布对进口巴士征收10%附加税! 10月17日,特朗普大笔一挥,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命令,宣布从今年11月1号开始,要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巴士加收10%的关税,而块头更大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关税更是直接飙到25%。 命令里写得清清楚楚,这项关税不适用于《美墨加协定》的伙伴,也就是说,从墨西哥和加拿大拉到美国的卡车、巴士,一分钱的税都不用多交。而即便是日本、韩国这些和美国有其他贸易协定的国家,也只是象征性地交15%的关税 。那么,这25%和10%的重税,究竟是为谁量身定做的呢? 答案呼之欲出:主要是中国和德国这些在北美自由贸易圈之外,又恰好在美国市场卖得不错的国家。 我们先来看客车市场。这个领域里,中国的比亚迪可以说是在美国打下了一片江山。特别是在环保要求严格的加州,路上跑的很多城市公交、学校校车,车屁股后面都印着“BYD”的标志。有数据显示,比亚迪在美国电动巴士市场的占有率,一度接近80%的高峰。现在,这10%的关税大棒砸下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辆比亚迪巴士的成本都要凭空高出一截。 而它在加拿大的竞争对手,即便生产出来的车性能、价格都差不多,却可以凭借着《美墨加协定》的“免死金牌”,毫发无伤地进入美国市场。这哪里是什么公平竞争?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给自己的小兄弟递刀子,让他们去捅那些被排挤在外的人。 再看中重型卡车市场,情况就更严重了。25%的关税可不是闹着玩的。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光是去年,也就是2024年,美国总共进口了价值超过200亿美元、数量大约24.5万辆的中重型卡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重型卡车生产国,这些年在这块市场上的份额也在稳步提升 。这200多亿美元的盘子里,有相当一部分最终是要流向中国、德国等国的制造商。现在25%的关税一加,相当于直接在这些企业的出口价格上又压了一座大山,价格优势瞬间就被削弱了。 美国官方的说法倒是永远那么冠冕堂皇,他们说,这么做是为了“加强美国制造能力”,保护国家安全,还拍着胸脯保证,普通消费者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话听起来很美,但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在说梦话。 那200多亿美元的进口卡车,难道都是富豪买来当玩具的吗?它们是美国物流系统、基建工程的血液。之前就有经济学家测算过,这样的关税最终会让一辆重卡的市场价格飙升到22.4万美元左右。这些增加的成本,物流公司得承担,建筑公司得承担,最终必然会体现在运费和工程造价上。而巴士的采购方,大多是地方市政部门,他们多花的钱,最后还不是要通过提高票价或者增加税收的方式,让当地老百姓来买单?所以说,这笔关税最终的承担者,绕来绕去,还是美国人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这项看似“一致对外”的政策,在美国国内已经闹成了一锅粥,自己人先打起来了。像福特这种主要在美国本土生产卡车的企业,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福特的CEO甚至公开表示,这能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工作环境。毕竟,外来的竞争者少了,自家的日子就好过了。 可是,代表着更广泛商业利益的美国商会早就坐不住了,他们直接站出来公开反对。商会的逻辑很简单:美国卡车和巴士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恰恰是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两个邻居,他们是盟友,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家安全威胁”。你现在搞这么一出,名义上是打击中国和德国,实际上却是在扰乱已经运行多年的北美一体化供应链,这不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吗? 就连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内部,也为了这事吵得不可开交。不少共和党参议员直接把话挑明了:关税就是税,给进口商品加关税,就是变相给美国家庭加税。他们担心,物价一旦上涨,选民的怨气会直接撒在他们身上,影响到自己的连任前景。这种内部分裂的场面,让整个政策的前景充满了戏剧性。 说到底,一个国家真正的产业竞争力,从来都不是靠筑起高墙、设置关卡来“保护”出来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封闭和保护只会带来落后和僵化。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充分竞争,来自于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美国汽车产业当年之所以能称霸全球,靠的不是关税,而是福特的流水线和通用汽车的创新精神。如今,当它感觉自己的制造业不够“硬”,无法在公平的赛道上跑赢对手时,第一反应却是去修改比赛规则,甚至把对手的跑鞋给藏起来。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维护了眼前的政治利益和部分群体的饭碗,但实际上,却是在损害整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健康和国际地位。 一个在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上都显得越来越分裂、越来越焦虑的超级大国,正试图用一些看似强硬却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手段,来延缓自身相对衰落的趋势。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可能只会加速其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孤立。对我们这些局外观察者来说,这真是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最真实、也最精彩的现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