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将军曾痛陈:“1万多日本人,面对19万东北军发动‘9.18’事变,我们有将近超过敌人20倍的军力,却在短短两天丢掉奉天,一星期丢掉辽宁,2个月内让东北沦陷……为什么我们要抗美援朝,这般屈辱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解答!” 这话振聋发聩,令人羞愧无地自容。按照人数比例,20个东北军对付一个日本兵,不胜而败,而且是一败再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日本侵略者会以弱胜强,东北军会节节败退,一溃千里? 根源在哪里?若论军事装备,可能日寇要胜过东北军,但这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在于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东北军是真的缺乏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和民族精神吗?我看未必,而是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作祟,是畏敌如虎、投降卖国主义误国害民。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把镜头拉近——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柳条湖附近一声炸响,铁轨被炸得翘起来,像一根断了的骨头。日本兵自己炸的,却倒打一耙,说中国士兵破坏铁路。炮口对准北大营的时候,营里19万东北军睡得正香,枪在库里,子弹在箱里,当官的电话里只蹦出四个字:“不准抵抗。”士兵们抱着脑袋往外跑,枪声一响,腿先软了,不是怕死,是怕“违令”。一个老兵后来回忆:“我们像被捆住手脚的稻草人,眼睁睁看着鬼子进来,连还手的资格都没有。” 不抵抗的命令从北平电报到沈阳,像一条冰冷的蛇,缠住了所有人的手。蒋介石在南京开会,说“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在北平抽大烟,说“先忍一忍”。上头一怂,下面就成了没头苍蝇。鬼子1万多人,分兵几路,像一把小刀切豆腐,19万人硬是没啃下一块硬骨头。两天丢奉天,一星期丢辽宁,两个月整个东北沦陷,速度比现在的快递还快,只不过送来的是亡国奴的招牌。 我姥爷他三叔当年是北大营的机枪手,后来逃到关内,一辈子不碰枪。他活着的时候常说:“那时候,一人一挺捷克式,子弹管够,鬼子爬墙根的时候,我手指头都压到扳机上了,可命令就是‘撤退’。我抱着机枪哭,像抱着个没用的媳妇。”他临终前把烟杆折断,说:“不是打不过,是心里那根脊梁骨被抽了。”这句话我记了小半辈子,现在才懂——武器再好,脊梁骨是软的,就只能跪着吃土。 再看对面鬼子,人数少,可个个像打了鸡血。他们从小被灌输“武士道”,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死了是“靖国神社见”,活着是“为天皇开疆”。两下一比,东北军这边像被抽了电池的玩具,对面却是满电的疯狗。人数多有什么用?20个人里19个被“不抵抗”堵着嘴,剩下一个想打,也得被“违令”吓回去。这就跟现在的职场一样,领导一句话“别惹事”,你再想干活,也只能装孙子。 有人给张学良洗地,说“保存实力”。保存个屁!东北丢了,空军260架飞机完好无损送给鬼子,沈阳兵工厂十几万条枪、几百门炮,连子弹带炮弹,全成了敌人的年货。鬼子拿这些家伙,转头就去打热河、打长城,枪口调个方向,还是杀中国人。保存的不是实力,是“投降资本”。后来西安事变,张学良逼蒋抗日,一半也是想洗掉“不撤将军”的骂名,可历史不给你后悔药,东北那俩月,成了他一辈子扣不上的扣子。 再说说“民族精神”。东北军真没有?放屁!江桥抗战,马占山一个旅硬扛鬼子三个联队,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卷刃了,用牙咬。为啥?因为马占山没接到“不抵抗”电报,他自己就是司令,他说“打”,那就打。可见不是士兵不行,是将领不行,是上头不行。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熊到极点,就成了“19万对1万,跑得比兔子还快”。 我爷爷活着时,每次看抗战剧都撇嘴:“演得跟真似的,真到那份上,谁舍得死?”他说1931年那阵子,村里壮丁被拉去当兵,发两套灰布褂、一条破枪,子弹只有五发,训练官第一句话不是“保家卫国”,是“听命令,别惹事”。爷爷说:“那时候,我们连自己家的地都保不住,还保国?国是谁家的?”一句话,把“不抵抗”的根子刨了个底朝天——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上下两张皮,鬼子一来,可不就一撕就碎。 后来抗美援朝,志愿军为啥能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死磕?因为刚把“不抵抗”的屈辱咽下去,喉咙里还烫着,谁再喊“退一步”,士兵就敢拿枪托砸他。零下40度,穿单衣,啃冻土豆,照样冲锋,因为后面不再是“撤退”电报,而是“背后就是鸭绿江,退一步就是东北”的命令。这一回,脊梁骨是钢的,人数反而成了浮云——1个连打1个团,也能把对方咬下一块肉。金一南说“屈辱是最好的解答”,就是这个理:疼过一次,才知道还手,而不是抱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