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日,俄罗斯发布通报,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举行了通话,双方围绕如何落实俄美领导人10月16日通话达成的共识,就可能采取的具体步骤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 单从这件事就能清楚看出,在俄乌冲突的关键问题上,美国已经不再把乌克兰的意见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甚至可以说,乌克兰的态度正在被边缘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乌克兰目前的抵抗能力几乎完全依赖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但欧洲的军工生产能力有限,还得供自己使用,像防空导弹、主战坦克、装甲车这些实打实的重型武器装备,绝大多数都是美国提供的。 这种高度依赖的关系,让美国在对乌政策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只要美国和俄罗斯把双方的利益划分清楚,乌克兰的真实需求很可能会被抛在一边。 毕竟美国手里握着援助的“开关”,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援助的数量、种类和节奏,来迫使乌克兰接受美俄协商好的条件,乌克兰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底气。 乌克兰之前在国际上能有一定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西方各国的支持“撑起来”的。但随着局势慢慢变化,美国的战略想法也在悄然转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通过乌克兰来和俄罗斯周旋,而是开始更注重和俄罗斯进行直接沟通。 这种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美国基于自身全球利益反复权衡后的结果——当美国觉得直接和俄罗斯坐下来谈,更符合自己的战略布局和利益诉求时,乌克兰的那些诉求自然就会被放到次要的位置,话语权被削弱也就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受能源危机和国内经济压力的影响,像德国、法国等一些原本对乌援助积极的国家,现在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援助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欧洲支持力度的减弱,进一步让乌克兰在国际谈判中的筹码变得更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泽连斯基政府想要维持住之前的话语权难度极大。 更关键的是,美俄这次通话聚焦的是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涉及到的具体步骤很可能直接关系到冲突未来的走向,比如战场停火、人道主义通道开辟等关键议题,但乌克兰却完全没能参与到这场对话中。 这种被排除在核心谈判之外的局面,正是泽连斯基话语权减弱最直接的体现。 当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外部势力的协商来决定,而自身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主导谈判时,话语权的流失就成了必然结果。 现在乌克兰连参与讨论自身命运的资格都在被削弱,后续在涉及领土、安全、战后重建等更核心的问题上,又能有多少自主决定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