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计划,花费1270亿元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机场,中方得知此事后,提

轩叔观察 2025-10-22 13:29:32

1990年港英当局计划,花费1270亿元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机场,中方得知此事后,提出一个疑问:“等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英方回答:“50亿,港币。”[无辜笑]   当年香港港英政府公布了一项大型基建计划,拟投资1270亿港元在大屿山兴建新机场,该计划涵盖青马大桥、机场铁路等十项核心工程。   当时香港财政储备总额也约为1270亿港元,由于工程规模巨大,中方关注到若全部动用财政储备,可能影响1997年回归后特区政府的财政状况。   位于九龙城区的启德机场确实面临运营压力,机场周围建筑密集,飞机起降需穿越高层住宅区,噪音与安全风险长期存在,搬迁有其现实必要性。   但新机场计划的推进时机与融资方式引发争议,港英政府在未与中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启动招标,并有消息称其对外表示项目已获中方同意,这与事实存在出入。   中方随后提出关键问题,1997年后香港特区能获得多少财政储备?英方最初未明确回应,后表示预计预留50亿港元。   这一数额相当于当时财政储备的很小部分,难以支撑新成立的特区政府运作,双方因此进入多轮磋商。   英方希望通过大型基建消耗香港财政储备,使英资企业获益,同时给未来特区政府留下财政压力,为避免回归后香港面临债务负担,中方在谈判中坚持要求预留充足财政储备、控制债务规模并确保工程成本合理。   1991年9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约定为1997年后的特区政府保留250亿港元财政储备,并将债务上限设定在50亿港元。   新机场工程历时八年,最终耗资1553亿港元,于1998年正式启用,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   通过谈判达成财政安排,为香港回归初期的经济稳定提供了条件,若当时未加干预,特区成立初期或将面临较高的债务压力,影响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如今香港国际机场已发展成为三跑道系统,年客流量超过7000万人次。   回顾新机场从规划到建成的过程,不仅涉及大型基建的技术挑战,也关乎跨政权时期的财政安排与长远规划,大型基建与城市财政如何平衡,至今仍是许多地区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哪是建机场,这是临走前想把家底都搬空啊!1270亿留50亿,这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算盘珠子都快崩脸上了。”   “真是开了眼了,原来历史书上的‘殖民主义’具体操作起来是这样的,要不是当时有人站出来算清楚这笔账,香港回归起步就太难了。”   “鲁平主任太刚了!连问三个‘怎么办’,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股怒火和担当,这才是真正为国为民负责的好官员。”   “说实话,新机场确实该建,启德机场太老了也不安全,但问题就在于时间和动机不纯,纯粹是想在政治上搞小动作,还好被识破了。”   “看完只觉得,弱国无外交真是至理名言,要不是我们国家当时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怎么可能在谈判桌上把条件扳回来?想想都觉得解气。”   “这就是高手过招,玩的是金融和战略。英国人想留个‘面子工程’和财政烂摊子,我们则要守住‘里子’(财政健康),最后备忘录一签,高下立判。”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规划大型项目时,除了考虑当下的政绩和利益,更应如何权衡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