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杨开慧出殡当天,突然三岁的儿子毛岸龙拼命往棺木上爬,哭喊着:“我

轩叔观察 2025-10-22 13:29:32

1930年11月杨开慧出殡当天,突然三岁的儿子毛岸龙拼命往棺木上爬,哭喊着:“我要找妈妈,我要妈妈!”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孩子的哭声感染了……[无辜笑]   许多人熟悉毛泽东诗词中的“我失骄杨”,但对杨开慧本人作为早期党员和革命者的经历却了解不多。   她1901年生于长沙板仓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昌济是当时颇有声望的教育家。   在女性教育尚未普及的时期,杨开慧七岁便进入学堂读书,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新式学校教育的女性之一。   1913年杨昌济赴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等青年学生常来家中交流。   1918年杨家迁至北京,杨开慧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接触增多,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熏陶。   1920年父亲病逝后,她回到长沙,同年与毛泽东结为伴侣,他们的婚礼极为简朴,仅花费六元银元邀请几位亲友聚餐,未举行任何传统仪式。   婚后杨开慧不仅是家庭主妇,更是革命工作的得力助手,1921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时经费短缺,她说服母亲动用父亲的丧葬抚恤金,并多方筹措资金,她承担机要联络任务,随毛泽东辗转湖南、上海、广州等地,在此期间生育了三个儿子。   1927年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前往组织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返回板仓老家,这次分别成为永诀。   随后三年,她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八岁的毛岸英、七岁的毛岸青和三岁的毛岸龙,在艰苦环境下,她仍坚持开展地下工作,发展当地组织。   1930年10月杨开慧与长子毛岸英不幸被捕,在狱中她经受严刑拷打,但拒绝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英勇牺牲。   乡亲们冒险将她的遗体送回板仓,依照其生前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下葬当天,年幼的毛岸龙仿佛明白母亲再也不会回来,哭喊着试图爬上棺木,两个哥哥紧紧拉住弟弟,三个孩子的哭声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杨开慧牺牲后,孩子们由外婆照料,为躲避迫害,舅妈李崇德带领他们前往上海投奔毛泽民。为隐蔽身份,孩子们改名换姓,毛岸龙改名为杨永泰。   1931年初三兄弟进入地下党创办的大同幼稚园,这里是专门收留革命者子女的庇护所,毛岸英在给叔叔的信中提到,四岁的岸龙身体瘦弱,夜里常需哥哥照顾。   好景不长因叛徒告密,幼稚园暴露,在一次巡捕夜间搜查中,毛岸龙受惊吓后一病不起。   根据1968年的专项调查,这个四岁的孩子于1931年5月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那个曾在母亲棺木前哭泣的幼儿,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四岁。   幸存的毛岸英兄弟流落上海街头,靠卖报纸、做零工维持生计,历经磨难,直至1936年才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前往苏联。   1946年毛岸英回国,毛泽东让他脱下洋装,前往农村劳动锻炼,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从杨开慧就义到毛岸龙夭折,再到毛岸英捐躯,这个家庭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往事让我们看到历史大潮中个体命运的沉重,也让人思考牺牲与记忆的意义。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完心里太难受了,尤其是岸龙哭着爬棺材那段,眼泪真的止不住,这么小的孩子,他做错了什么要承受这些,杨开慧一家真的是满门忠烈,致敬!”   “以前只知道‘我失骄杨君失柳’,但根本不了解这背后的故事,原来杨开慧本人就这么优秀,是第一批女学生,最早的女党员,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应该只被看作是伟人的妻子。”   “最让人心痛的是毛岸龙,才4岁就没了,历史书上一笔带过,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无法愈合的伤痛,想想现在4岁的孩子都在干嘛,而他却…… 感谢这篇文章,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孩子。”   “毛岸英半夜起来给弟弟岸龙把尿,哄他睡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担起家长的责任,后来他去朝鲜战场,是不是也是一种守护‘大家’的本能?这一家人的牺牲,真的无法用语言衡量。”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由无数个像杨开慧家庭这样的牺牲换来的,他们本可以过着安稳的日子,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应该世代传颂的故事。”   如果让你对杨开慧烈士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是感谢她的牺牲,还是想告诉她孩子们后来的故事?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26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