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年轻爸妈真的挺难的,工作家庭两头跑,实在顾不过来的时候,开始把带娃这件事

一口吃掉烦恼 2025-10-22 14:27:25

现在不少年轻爸妈真的挺难的,工作家庭两头跑,实在顾不过来的时候,开始把带娃这件事“外包”给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不光是教功课,更多是陪孩子写作业、读绘本、玩捉迷藏,甚至哄睡——有点像“临时家长”,但更轻松、更朋友式。和传统家教不一样,他们提供的更像是情绪陪伴,是能聊心里话的大朋友。 就像明薇和文彦。第一次见面,小姑娘害羞得钻到桌子底下不肯出来。明薇记得孩子妈妈说过,希望女儿能开朗一点,至少学会和人打招呼。她没有急着拉她出来,而是慢慢靠近,用游戏的方式打开局面。这种陪伴,不是任务式的,而是带着观察和理解的。 明薇每周都会认真写工作日志,记录文彦的状态和进步,但家长的回馈常常只有一句“辛苦老师”。她能感觉到,父母不是不关心,可能是真的太忙了。一次三小时的陪伴,收入三百块不算高,但明薇不在意,她说:“我就是喜欢这孩子,想多陪陪她。” 孩子虽然嘴上不说“喜欢”,却用行动表达着信任——把在学校做的手工一样样珍重地拿给她看,悄悄牵住她的手。那种小心翼翼的亲近,比任何感谢都真实。最触动人的是,有两次文彦在兴奋中脱口而出,喊了明薇“妈妈”。一次是拉她去看自己的画,一次是玩得忘情时。 那一瞬间的称呼,不是随口叫叫,而是孩子内心情感的流露。明薇听到后心里一紧,有点难过,也有点心疼。后来她从文彦那儿了解到,在孩子心里的家庭排名中,妈妈是最后一位,连家里的阿姨都比妈妈亲近。这话听着真叫人难受。 其实这种现象背后,是现代家庭常见的陪伴缺失。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但时间被工作挤压得所剩无几,能给出的高质量陪伴太少。而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会因此减少,他们自然会靠近那个愿意花时间听他们说话、陪他们玩的人。 这种“临时陪伴”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现实问题,但也让人反思:亲子关系能不能“外包”?明薇这样的陪伴者再好,终究无法替代父母的存在。孩子脱口而出的“妈妈”,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呼唤。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责怪父母。现实中,多少家长在“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亲自陪伴孩子成长”之间艰难平衡?有时候不是不想陪,而是真的抽不出身。这种两难,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 所以说,这种新型的“陪伴服务”,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许多家庭的真实困境。它在缓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有些东西,错过了就很难补回来。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庭?或者你对“陪伴外包”怎么看?是无奈之举还是必要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新京报

0 阅读:2
一口吃掉烦恼

一口吃掉烦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