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忽然对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无辜笑] 如今“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被广泛传扬,邓稼先的名字始终位列前茅。 这位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的学者,以一生践行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他原本拥有其他选择。 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仅用两年便在普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当时美国科研环境优越,但他却在获得学位九天后立即启程回国,面对同事对放弃优厚待遇的不解,他表示,故乡的一草一木更让他感到亲切。 1958年秋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的邓稼先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在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里,一场三人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核武器研制时,他沉思片刻,郑重表示愿意将一生奉献给国家。 此后二十八年,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场合消失,妻子许鹿希仅知丈夫在从事重要工作,连通信地址都是代号。 多年后她才知道,这位时常匆匆离家的丈夫,正在西北戈壁滩带领团队攻关原子弹理论设计。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没有计算机,团队就用算盘进行海量运算,常常需要拨算数月才能验证一个参数。 在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零下三十度的冬夜里,邓稼先和年轻人围坐火炉旁推导公式,手指冻僵了就哈口热气继续演算。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巨响震惊世界时,邓稼先正在二十公里外的观测点,冲击波震落了他的眼镜,他却顾不上寻找,急切地询问监测数据。 在之后的二十二年间,邓稼先参与了中国四十五次核试验中的三十二次,1984年最后一次核试验时,他已因辐射损伤身患重病,仍坚持亲临现场。 随行医生发现,在驶向爆心的吉普车上,他将剂量仪悄悄藏在身后,这位始终坚守一线的科学家,比谁都清楚辐射的危险。 生命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在病榻上撰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止痛药效过后,他让妻子扶他坐起,用颤抖的手绘制技术路线图,面对护士的劝阻,他总是表示自己还有时间,还能继续工作。 如今在北京花园路的三层小楼前,仍能看到邓稼先喜爱的海棠树,邻居们记得这位拎着布兜买菜的教授,却不知他提包里装着关乎国家命运的演算稿,这种平凡与伟大的交融,正是那一代科学家的共同特征。 当年天安门前的疑问,如今已有回应,每逢国庆,新一代青年在清华园传颂着他的事迹,在安徽怀宁的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与展柜中泛黄的手稿相映成辉。 看了邓爷爷的故事,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看到邓老问30年后还有人记得他吗,我眼泪直接掉下来了,您看看现在,哪个中国人不记得您?您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用算盘打出原子弹,隐姓埋名一辈子,现在的年轻人真该多了解这些历史。”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明明可以在美国享受顶级待遇,却选择回来吃沙子,这种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 “建议把邓老的故事拍成高质量电视剧,比那些抗日神剧有意义多了!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默默无闻一辈子,连家人都不能说,这种奉献现在真的不敢想,致敬邓老,也致敬所有幕后英雄!” 如果说邓老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是“为国奉献,隐姓埋名”,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普通人又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和实践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呢?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