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亲美派”和“亲华派”同归于尽!议会17日刚罢免“亲华”总理,总统20日就紧急否决!这不是“路线斗争”,这是“政治暗杀”失败后,总统被迫出手“维稳”,防止执政党在“内战”中被“在野党”一锅端! 10月17号,蒙古国议会突然“动手”,71票赞成、40票反对,直接把总理赞丹沙塔尔给罢免了。 这位总理6月才火线上任,本来是来“救火”的,结果因为推动矿产定价改革、加速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这些“亲华”政策,惹毛了国内那些“亲美派”和既得利益集团。 可罢免的理由特别敷衍,就说他“违反宪法”,具体违反哪条、干了什么坏事,一句没提,跟小孩吵架似的。 结果三天后,总统呼日勒苏赫跳出来“打脸”,说议会投票“程序不对”,比如投票方式有问题、出席人数算错了,根据蒙古国法律,总统有权否决议会决定,但要是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再投一次票支持罢免,决议还是能生效。 总统这一招“技术性否决”,相当于给总理续了条命,但也把议会推到了“程序合不合法”的风口浪尖,大家开始怀疑,你们投票是不是在“玩猫腻”? 这场内斗的根子,是蒙古国执政党内部“亲美派”和“亲华派”的死磕,总统呼日勒苏赫和总理赞丹沙塔尔虽然都算保守派,但总统更倾向于“在中俄之间搞平衡,同时和美国套近乎”,而总理赞丹沙塔尔则更务实,主张和中国搞好关系,推动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这些大项目。 9月28号的执政党党主席竞选,成了这场对决的导火索,原来的议会主席阿玛尔巴伊斯格楞以85.67%的压倒性优势赢了赞丹沙塔尔,当上党主席。 他一上台,就联合党内“年轻改革派”议员和在野党,对赞丹沙塔尔发起罢免,而赞丹沙塔尔的“亲华”政策,尤其是推动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被亲美派视为“动摇国本”。 毕竟蒙古国九成煤炭都卖给中国,要是和中国绑得太紧,美国在蒙古的“存在感”就没了,他们哪能乐意? 总统呼日勒苏赫的紧急否决,表面是维护程序正义,其实是怕执政党“内战”把自己搞垮,蒙古国是议会制,总统就是个“摆设”,但这次他居然出手制衡议会,说明执政党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要是赞丹沙塔尔被罢免,执政党就同时丢了总理和议会主席两大核心职位,在野党民主党肯定趁机崛起,到时候执政党可能被“一锅端”,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更关键的是,蒙古国最近五年总理换得比换衣服还快,每次换人都伴随着腐败指控和街头抗议,这种政治不稳定,已经让外国投资者不敢来了,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跨境铁路这些大项目也一直拖着。 要是新政府迫于内部压力转向亲美,这些项目可能直接黄了,毕竟蒙古国九成煤炭靠中国买,铁路九成通中国,想完全摆脱中国,根本不现实,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这场“两败俱伤”的内斗,看着是路线打架,其实是蒙古国地理位置和内部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蒙古国夹在中俄之间,既想靠“第三邻国”政策摆脱对中俄的依赖,又没法改变自己资源全靠中国、铁路全通中国的现实。 九成煤炭卖给中国,铁路九成通中国,所谓的“平衡外交”听起来挺美,实际操作起来根本没空间,跟做梦似的。 更搞笑的是,美国好几次想在蒙古建军事基地,结果国内反对声音太大,根本搞不成,蒙古国不是不想在大国间玩平衡,是现实条件逼得它必须先和中俄搞好关系。 可政坛内部天天打架,总理换得比天气还快,政策朝令夕改,最后吃亏的还是蒙古国自己,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跨境铁路这些大项目拖着不建,外国投资者不敢来,国家发展全被耽误了,跟自断手脚似的。 真正的出路,不是靠频繁换总理,而是得建立稳定的治理机制,要是新政府能接着干赞丹沙塔尔的务实路线,中蒙俄天然气管道、跨境铁路这些项目还有戏;但要是迫于内部压力转向亲美,这些项目可能直接泡汤。 毕竟中国对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挺开放,但前提是对方得说话算话,政策别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跟变脸似的。 蒙古国政坛这场“大乱斗”,估计还得继续演,但不管怎么折腾,这个国家都没法改变自己夹在中俄之间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 只有建立稳定的治理机制,让国家政策为长远发展服务,而不是当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蒙古国才能抓住和邻国合作的机会,跳出政治动荡的死循环。 否则,再精彩的“权力游戏”,也不过是乌兰巴托街头的一场闹剧罢了,跟小孩打架似的,没啥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