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还得补上全球营业额补税。 说苹果在印度建厂的动静这两年一直没停过,代工厂投了不少钱,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建起来,眼看就要形成规模,印度那边突然拿出了一本老黄历,1961年的《所得税法》,给苹果来了个“下马威”。 意思很明确,苹果得交更多的税,而且不是按印度本土的营收算,得按全球范围内和iPhone相关的利润来算,这可不是小数目。 苹果那边肯定懵了,因为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过这种说法,在国内,苹果也是自己买设备给代工厂用,所有权明明在自己手里,也没见要按全球利润交税。 到了印度,这套成熟的玩法怎么就踩了坑?核心症结就在印度对法律的解读上,他们觉得苹果持有工厂里的设备,就算和印度有了“商业连接”,就得按更宽泛的标准缴税。 可问题是,印度的代工厂根本没实力买那些高端设备,苹果不掏钱,生产线都建不起来,现在反而成了征税的理由。 更有意思的是,这根本不是印度第一次这么干,早几年,英国的沃达丰公司就栽过跟头,明明是境外的股权交易,印度硬是说涉及本土资产,要征税,官司打了十几年,最后国际仲裁都判印度输了,可印度当初为了征税还特意改了法律。 还有三星、小米这些手机厂商,要么被说逃关税,要么被冻结资产,理由五花八门,本质上都是税收规则的解释权攥在人家手里,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有外企高管干脆说了,这就是“税收恐怖主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收到一张补缴税款的通知,金额还都不小。 苹果现在的处境挺尴尬,钱已经投进去了,工厂建起来了,想撤资不现实,毕竟还指望印度分担供应链压力,只能紧急派高管去谈判,希望能修改法律条款,明确设备所有权不算“商业连接”。 可印度那边也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想靠苹果的投资带动制造业升级,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这块税收肥肉,嘴上说要找平衡,实际上迟迟没有明确答复。 这种拉扯看着热闹,其实暴露了印度的深层矛盾:既想当“世界工厂”,又没做好配套的准备。 印度的税收体系本身就乱得很,中央、州、地方三级税收划分不清,很多法律还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没跟上现在的商业形态。 莫迪虽然喊着要简化监管、吸引外资,可底下的官僚机构效率低,审批不透明,法律纠纷能拖好几年。 就像有人说的,印度连1948年的《工厂法》都还在用,企业主可能因为厕所没粉刷就要坐牢,更别说那些模糊的税收条款了。 这种环境下,外资自然不敢轻易投入,去年印度的外国投资就大幅下跌,不是没有原因的。 回头看,苹果其实也没真打算把产能彻底搬出中国,印度工厂的良品率、生产效率都跟不上,核心的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有时候产能不足,还得靠中国工厂紧急补单。 中国这边政策稳定,产业链完整,从零件到组装能一站式搞定,这些优势印度短期内根本赶不上。 苹果去印度,更多是为了分散风险,可没想到刚站稳脚跟就遇到税收麻烦,这大概是当初没算到的。 印度这种“先招商后加税”的操作,看似能短期捞一笔,实则是在消耗自己的信誉,想吸引高端制造业,靠的是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而不是翻几十年前的旧法律找漏洞。 现在全球资本都在看,苹果这事儿怎么解决,会直接影响后续其他企业的投资决策。 要是真按1961年的法律硬来,苹果可能要交一大笔钱,可其他准备进去的企业说不定就打了退堂鼓。 说到底,印度的心思不难懂,想借着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机会快速发展,可又太急于求成。 代工厂没钱买设备,不去想怎么扶持本土企业,反而盯着苹果投的设备要税收,想吸引外资,又不肯梳理混乱的法律和税收体系,总想着靠“灵活解释”多收钱。 这种路子走不长远,毕竟没有企业愿意在一个规则随时会变的地方长期下注。 靠翻旧账留不住外资,靠稳定环境才能长长久久。印度要是真把“税收牌”打烂了,再想吸引苹果这样的企业进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论史家
2025-10-22 15:34: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