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

真实安德烈 2025-10-22 17:18:20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就说第一批移民的华人精英,大多是踩着高学历的跳板过去的,2023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华人移民里超过九成都是高学历人才,扎堆在工程师、教授这些听着体面的岗位上。 硅谷里一抓一大把华人工程师,技术扎实得能挑大梁,可升职时就撞上了“玻璃门槛”,数据说亚裔员工晋升比白人慢至少三成,能挤进管理层的连5%都不到。 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美国职场的游戏规则根本不是“技术好就上位”,高层更愿意提拔自己圈子里的人,觉得华人只会埋头干活,撑不起决策的场子。 就算有人英文说得比本地人还溜,也只能在基层慢慢熬,想往上走一步比登天还难。 而再看黑人,人家早就摸透了美国社会的门道。从民权运动攒下的家底开始,黑人就懂得抱团发声的重要性,遇到不平事一呼百应,国会里还有48位黑人议员能牵头推法案,这可是从1976年只有3位黑人议员一步步拼出来的。 去年有个统计,全美经选举产生的非洲裔官员已经有9000名,这些人就是黑人族群的“代言人”,能实实在在为自己人抢资源、争权益。 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黑人社区能迅速组织起来施压,逼着学区调整政策;遇到警察暴力执法,街头抗议一搞,全国都得跟着关注,这种集体力量可不是单打独斗能比的。 印度人更是把“抱团”玩到了极致,在硅谷的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一抓一大把,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有一个印度人上位,就会拉来更多同胞。招聘时优先给印度裔机会,升职时互相铺路,慢慢就形成了稳固的圈层势力。 相比之下,华人工程师们各干各的,甚至还会暗中较劲,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置,根本形不成合力。 有个挺讽刺的例子,某科技公司要提拔一位技术总监,两个华人候选人互相拆台,最后便宜了资历不如他们的印度裔,这就是“一盘散沙”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华人家庭的教育观念也在拖后腿。第一代移民吃过苦,满脑子都是“稳定最重要”,给孩子规划的路都是进名校、找好单位,千万别冒险。 这种想法代代传,到了第二代,开拓意识早就淡了。就说那些学术大牛的后代,杨振宁的子女选了教育和商界,李政道的后人也和学术圈保持距离,不是他们没天赋,而是家长没教过他们“怎么去争”,只告诉他们“安稳就好”。 反观印度裔家庭,从小就教孩子搞人脉、混圈子,鼓励他们去竞选学生会、争取话语权,这种意识上的差距,慢慢就拉开了阶层。 华二代还有个身份认同的难题,在学校是“美国人”,回家得守“华人规矩”,在两种文化里来回晃,最后变得啥都不沾边。 他们学业不差,却不懂怎么争取行业曝光机会,也没资源打入更高的圈层。美国的精英阶层从来都是“圈子化”的,白人有白人的俱乐部,黑人有黑人的社团,印度人有印度人的联盟,唯独华人没有能兜底的族群圈子。 遇到歧视时,连个站出来说话的“自己人”都难找;申请项目、争取资金时,没人脉没支持,只能靠运气。 历史遗留问题也没帮上忙,1882年的《排华法案》把种族歧视合法化,直到1943年才废止,这几十年里华人根本没机会积累社会资本,精英基础本来就薄。1965年移民法调整后,虽然更多华人人才赴美,但骨子里的“谨慎”早就刻下了。 不像黑人,从被压迫开始就一直在抗争,反而练出了争取权益的硬本事;也不像印度人,带着殖民时期留下的“圈层思维”,一来就懂怎么组队。 最要命的是华人的“独善其身”情结,总觉得“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不关心族群的事。邻居印度人在为社区教育经费抗议,华人在琢磨怎么给孩子报补习班;黑人在为公平就业游行,华人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波及。 可美国社会从来不是“各扫门前雪”的地方,资源和权力都是靠族群力量一分一分抢来的。你不发声,别人就当你好欺负;你不抱团,蛋糕根本轮不到你。 有次某州要削减亚裔的教育拨款,印度人组织了上千人去州议会抗议,华人却没几个人参与,最后拨款真的砍了,大家才后悔莫及,但已经晚了。 那些曾经的华人精英家族,很多都走着相似的轨迹。胡适当年在美国是名流,可他儿子胡思杜只是做基础教育工作,到了第三代干脆淡出了公众视野。 早期靠技术立足的华人家庭,第一代还能靠打拼维持中产,第二代要么开个小公司,要么做普通职员,很少有能阶层跨越的。不是他们能力退化了,而是在美国这个“族群角斗场”里,没有集体力量托底,单靠个人努力根本顶不住。 说到底,美国从来不是靠“努力就有回报”的童话世界,而是靠族群力量分蛋糕的角斗场。 黑人靠团结争权益,印度人靠抱团抢资源,只有华人还抱着“独善其身”的幻想,既不团结又没话语权,自然成了留不住精英根基的族群。 毕竟,再厉害的精英,脱离了族群的支撑,就像没根的树,风一吹就倒,两代下来回归普通,不过是这种现实的必然结果罢了。

0 阅读:35
真实安德烈

真实安德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