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骑手被机器取代:我们的退路正在消失吗?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10-23 08:42:40

以后想送外卖都送困难,现在谁要是失业了,都会说,没事,先送外卖或者跑滴滴过渡一下,刚刷到个视频,有个北大教授预测,现在的自动化发展太快了,未来十年内外卖骑手将会被无人配送所代替。 这位教授的话像一颗石子扔进池塘,涟漪一圈圈荡开。我们总把送外卖当作最后的退路,可要是连这条路都被技术堵上,下一个风口又在哪儿呢?无人车在校园里慢悠悠送餐,无人机嗡嗡划过天空,这些画面不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去年深圳无人机外卖试点,半小时能把热咖啡送到办公楼顶;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配送员已经学会自己乘电梯了。技术跑得比想象中还快,仿佛昨天还在嘲笑机器人摔跟头,今天它们已经能端着麻辣烫平稳爬楼梯了。 但仔细想想,真这么容易就能把全中国几百万骑手都换成机器吗?重庆的梯坎儿,上海的弄堂,老城区那些连地图都标不清的犄角旮旯,无人机找不着门牌号,无人车卡在窄巷里转不过弯。更别说暴雨天要蹚水送餐,寒冬夜里爬没有电梯的旧楼——这些充满变数的场景,机器那双“眼睛”还看不明白。技术能解决标准流程,却对付不了人间烟火里的错综复杂。 这场替代更像是一场缓慢的渗透。就像自动售票机没完全取代地铁售票员,超市自助结账柜台旁边依然站着收银员,未来很可能变成骑手带着无人车搭档工作。骑手负责处理突发状况,机器承担重复路线。系统显示某个小区允许无人车进入,隔壁老社区则需要人工上门,订单自动分流成“机送单”和“人送单”。人机协作的配送模式,或许比彻底取代更早到来。 当我们在谈论取代骑手时,其实在谈论整个生态链的重塑。杭州有个90后骑手队长,去年自费学了无人机调试课程,现在带着团队承接某品牌的社区配送站运维。他笑着说:“以前比谁跑得快,现在比谁会操控机器队。”这提醒我们,职业消失的同时总在催生新岗位,只是转身的门槛悄悄变高了。就像汽车取代马车时,淘汰的是马车夫,催生的是司机和汽修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新工作,而在于被淘汰的人能否够得着新工作的门槛。 把视线拉远些,北京中关村的程序员在优化配送算法,苏州工厂的工人在组装传感器,这些何尝不是无人配送创造的就业?技术革命从来是双刃剑,划破旧模式的同时会切开新出口。想想二十年前,谁能料到手机贴膜会成为职业?十年前,谁能想象直播间里喊“买它”能成为工作? 我们真正该担心的或许不是机器抢饭碗,而是能力跟不上时代。县城里四十岁的大叔失业后能立刻学会编程吗?但让他学习管理三台配送机器人似乎更现实。职业培训能不能像软件更新那样及时?社区食堂的厨师转型为预制菜品控师,房产中介学习成为智能家居调试员——这些转型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那位北大教授的预测像天气预报,提醒我们带伞,但不必当成末日预言。技术从来按自己的节奏前进,社会却要找到消化技术的温度。当机器承担了重复劳动,人类或许终于能腾出手来做更体现人性的事——开发新菜品、设计个性化服务、处理复杂售后。就像电饭煲没让厨师失业,反而让更多人有精力研究创意料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老头的幸福生活

老头的幸福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