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近几年为了避开中美贸易摩擦的关税,苹果咬牙把8条iPhone产线从中国迁到印度,还拍着胸脯说今年要把印度产能翻一倍。 当时印度政府表现得特别热情,又是给“生产挂钩补贴”,又是降零部件进口税,把苹果哄得开开心心在印度建厂。可谁能想到,这看似诚意满满的合作背后,藏着个等着收网的“大坑”。 最近,印度直接搬出1961年的《所得税法》,里面有条规定:只要公司在印度有“商业联系”,不管总部在哪,全球营业额都得在印度缴税。 苹果在印度既有子公司又有代工厂,印度税务部门直接拍板——这就是“商业联系”,全球营收都得算税基。简单说就是,苹果在中国卖一部iPhone,印度要抽税;在美国卖一部,印度照样要分一杯羹,那苹果当然急眼了。 要知道印度工厂现在70%的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高端的Pro机型良品率比中国低10%,本来成本就比中国高5%-10%。现在再来这么一笔“全球税”,这生意简直没法做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印度税务部门还有“追溯征税”的先例,当年对沃达丰就是直接改法律,让企业补交十年前的税,苹果哪敢冒这个险? 印度这招其实是“一石二鸟”。一方面,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15.4%跌到2024年的14.3%,财政口袋紧,急需找新财源。另一方面,想用税收逼着苹果加速本土化——印度早就要求2025年苹果零部件本地采购率提至50%,但目前才15%,征税正好能当“催命符”。 苹果也不是坐以待毙,近几个月高管天天往印度跑谈判,要求修改税法,说设备所有权在自己手里,但使用权在代工厂,不能算“商业联系”。甚至提出让代工厂拿设备所有权,就为了躲这波税。可印度这边态度强硬,毕竟到嘴的肥肉哪能轻易松口? 事实上,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收割”外资。之前小米被指“非法转移资金”,48亿元资产直接被冻结,最后折腾了两年才解冻;vivo也被指控转移455亿元营收,银行账户被封,光调查就拖了18个月。 这些案例让外资企业对印度又爱又恨——市场大是真的,但政策风险也是真的高。 现在苹果陷入两难:留在印度,要面对巨额税务成本;搬走,又会失去美国市场的关税优惠——美国对印度产iPhone零关税,对中国产却收20%,而且印度产iPhone已经占美国进口份额的44%,供应链根本不敢断。 这场税战最后大概率是苹果“破财消灾”,要么多交税,要么加快在印度扶持本地供应商。同时苹果肯定会往越南、墨西哥等地分散产能,毕竟谁也不想把鸡蛋放一个随时可能翻的篮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