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肉。面对带头长官的质疑,这群穿着草鞋,脚指头渗血的士兵说了句话,让站在街头为他们送茶的百姓泣不成声。 发过军饷后,在刚下过雨的南京街头,泥泞不堪,一群来自川军的士兵却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花了个精光,仿佛明天就不存在一样。 他们买下早就眼馋的胶鞋,换掉脚上磨烂的草鞋,他们买了卤肉,买了酒,就地坐在街边大快朵颐。 这不是什么铺张浪费,这其实是一场早就计划好的告别,这支来自西南边陲的部队,从踏上征途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他们是一支没人看得起的部队,川军二十军,杨森的队伍,在1937年,这个名字没什么分量,因为内斗失利被排挤到了贵州,是标准的“边角料”,他们的装备烂到什么程度?有些士兵的枪,连枪托都是木头做的。 9月1日,接到增援淞沪的命令后,这支部队从贵州黔西出发,没有一辆卡车,全靠两条腿走,他们每天要走将近五十公里,自己编草鞋,脚底磨破了就用布条裹着继续赶路,原计划要走近两个月的路,他们硬生生地只用了24天就赶到了长沙。 沿途百姓看他们可怜,会给点吃的,可那点接济,怎能填满这漫长征途的饥饿?所以,当指挥官杨森特批了这笔钱时,它就不再是普通的军饷,而是一份迟来的、也是最后的犒劳。 有军官看不下去了,走上前责备他们:“钱就这么花光了?以后怎么办?”一个士兵抬起头,嘴里还嚼着肉,平静地回答:“长官,我们不是留着钱过日子的。我们是吃好穿好,去拼命的。” 一句话,让周围瞬间安静了,原来他们比谁都清楚,要去的地方是淞沪,是那个被称作“血肉磨坊”的人间地狱,这一餐,就是断头饭。 旁边茶水摊的老板听见了,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街边的南京市民们也沉默了,从最初的不解,转变为深深的震撼与悲悯,他们自发地端来开水,送上馒头,这已经不是施舍,而是一场送行。 当这群穿着新胶鞋、吃饱喝足的士兵被送上开往上海的火车时,南京的百姓们知道,他们正在目送一群慷慨赴死的勇士。 十月中旬,这支部队被直接投入到战场最惨烈的地方——大场、蕴藻浜一带,他们面对的是火力、地形、装备都占尽优势的日军,阵地岌岌可危,杨森的命令只有一个字:顶住,不能退。 他们在南京的誓言,开始用生命来兑现,向文彬团奉命连夜反击顿悟寺阵地,迎着暴雨般的炮火一次次冲锋,尸体一层层堆满了阵地,他们最终夺回了阵地,但一个团打到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在蕴藻浜,团长林相侯亲自带着敢死队发起冲锋,他第一个跳出战壕,高喊着“跟我上!”,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就击中了他的头部,他倒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阵地,阵地不能丢……” 川军二十军就这么在淞沪的泥潭里死战了七天七夜,开赴战场时的一万多人,几乎全部伤亡,最后残部被缩编成了一个旅,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来打胜仗的,就是来死的,就像杨森曾说过的:“与其不战而亡,何不战后而亡?” 多年以后,也许没人记得住这些士兵的名字,但所有人都记得,1937年的那个雨天,在南京街头,有一群穿着草鞋的川军士兵,用一顿特殊的“散伙饭”,向这个国家做了最悲壮的诀别,他们用一场全军覆没的牺牲,洗刷了所有偏见,为“川军”二字注入了血性与尊严。 信息来源:四川省情网《【记忆】四川省在伟大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杨金伟》
[太阳]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
千浅挽星星
2025-10-23 16:45:48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