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杨振宁和邓稼先情深似海!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缘分,从童年相伴到求学

天马踏飞鸟过 2025-10-24 04:51:19

伟大的友谊:杨振宁和邓稼先情深似海!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缘分,从童年相伴到求学路上的同窗知己,从彼此的牵挂到灵魂的守望。这份情谊厚重而诚挚。 邓杨两家本是世交,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学者,又是邻居。小时候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铁哥们儿。 13岁的杨振宁就说“将来要拿诺贝尔奖”,邓稼先在他的感染下也对科学渐生热忱。他俩幼年纯洁真诚的兄弟感情,谱写了动人的童话故事。 求学路上,两人先后考入北平崇德中学,课堂上一起琢磨难题,课后结伴回家。同学们发现,这一个机灵一个憨厚的两个人的关系“铁”。 后来日本鬼子打来了,两家人被迫南迁,可命运就这么巧,1941年邓稼先历经千辛万苦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一进校园就发现,杨振宁已经是三年级的学长了。 联大的茅草屋里,条件艰苦,却是他们的“精神乐园”。他们常常在树下一起谈诗论文,夜里裹着薄被子探讨物理问题。邓稼先对姐姐说“振宁兄就像我的课外老师”,在杨振宁的点拨下,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大为提高。谁都没有想到,这竟然为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埋下了伏笔。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去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邓稼先也考上了留美研究生,选学校时不知道怎样决定,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杨振宁的意见。 杨振宁觉得普渡大学的理工科实力强,学费还便宜,而且离芝加哥不远,方便两人见面,就极力推荐他去。这竟然又为邓稼先后来研制原子弹埋下了伏笔。 在杨振宁的帮忙下,邓稼先顺利考上普渡大学。两人书信不断,要么聊学术上的新发现,要么叮嘱对方注意身体。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他毅然隐姓埋名,钻进了茫茫戈壁。杨振宁则留在国外继续深耕理论物理并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一别22年,天各一方,可始终惦念彼此。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终于能回国探亲。刚下飞机,他就列出了想见的亲友名单,邓稼先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位。当时正值“文革”,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在西北的“学习班”里受批斗虐待,人身安全随时都可能出事。 杨振宁想见邓稼先立即引起中央重视,周总理亲自督办,下令把邓稼先紧急召回北京。后来他的夫人许鹿希说:“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 要是没有这事,恐怕邓稼先有可能命丧“文革”。(注意:参与第一颗原子弹高能炸药和引爆装置研制的钱晋同志,就被活活打死了,邓稼先曾经说过“钱晋对高能炸药贡献很大”。) 这场重逢,两个老友又哭又笑。杨振宁有个疑问:美国报纸总说中国原子弹是靠美国人帮忙研制的,他想亲口问个明白,可又怕触及保密规定。直到返程前夕,在上海的饯行晚宴上,邓稼先经过核实后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信里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看到这话,杨振宁再也忍不住,躲进洗手间泪流满面。 1985年,邓稼先因为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接触大量放射性物质,被确诊为直肠癌中晚期,医生说他的生命可能只剩一年。 杨振宁得知后,急得睡不着觉,立刻放下手头的学术研究,四处奔波为邓稼先找药。他联系了美国顶尖的肿瘤专家,打听还没上市的抗癌新药,又反复跟制药企业沟通,恳请对方开通特殊通道,终于把药火速送到了北京,渴望为邓稼先争到一线生机。 1986年5月,杨振宁专程飞到北京,去医院探望邓稼先。病房里的邓稼先骨瘦如柴,却强撑着笑容跟他聊天。 为缓和沉重气氛,杨振宁问:“你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啊?” 邓稼先听了,淡然一笑,伸出两根手指。 杨振宁猜:“二十万?” 邓稼先摇头; “两万?” 还是摇头; “两千?” 邓稼先依旧笑着摇头,轻声说:“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杨振宁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一旁的许鹿希解释,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总奖金才一万元,按贡献大小分十元、五元、三元三个等级,邓稼先拿的已经是最高的了。 杨振宁深知科研的艰难和“两弹”对祖国的意义,可这惊天伟业的物质回报,竟然只够买几斤苹果。这让他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 7月,邓稼先已经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临终前他拉着杨振宁的手,嘱咐许鹿希,把家里的一套文房四宝送给杨振宁,说“这是我能留给振宁兄的一点念想”。兄弟间的生死情谊,足以感天动地。 第二年10月,杨振宁回国专程赴北京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他眼含热泪、肃立默哀、鞠躬致悼,当着邓稼先的“面”从许鹿希手中接过文房四宝(盒面有“稼先嘱咐,鹿希赠”六个字)。阴阳相隔,情深未淡。 杨振宁跟邓稼先的友谊,持续了整整46年。这份友谊没有因为距离而淡薄,没有因为岁月而变形,反而因彼此的真诚和家国情怀而愈发伟大。他们这样伟大的友谊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不朽的丰碑!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天马踏飞鸟过

天马踏飞鸟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