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看到毛泽东孤身一人从石窑洞走出来,他满脸疑惑地走上前询问:

轩叔观察 2025-10-24 14:29:57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看到毛泽东孤身一人从石窑洞走出来,他满脸疑惑地走上前询问:“蒋委员长要用24万大洋买你的人头,你却不用保卫在这里散步?”[无辜笑]   毛泽东的住所极为简朴,和其他战士一样睡在铺着稻草的土炕上,每日饮食主要是小米饭和咸菜,令斯诺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经常独自在村里散步,与遇到的农民随意交谈。   当时南京政府对毛泽东的悬赏高达二十四万大洋,相比之下国统区官员出行往往前呼后拥。这种反差让斯诺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   斯诺发现红军战士会帮老乡挑水砍柴,严格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农民们也把红军当亲人,主动提供食宿和情报。   这种关系的形成有深层原因,苏区推行土地改革,让无地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红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斯诺曾目睹毛泽东探望一位生病的老战士,临走时悄悄留下几块银元,这类小事在苏区很常见,领导人与群众之间没有隔阂。   四个月里斯诺采访了从将领到农民的各色人群,尽管物资匮乏,但人们眼中充满希望,相信跟着共产党能创造新生活。   这些见闻被写入《红星照耀中国》,书中那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面貌。   三十四年后斯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回想起陕北的清晨,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安全保障来自于人民的真心拥护。   网友们敬佩不已:   “我的爷爷就是陕北人,小时候听他讲过,红军纪律真的特别严,帮老乡干活喝水都自己带碗,绝不添麻烦,这种作风,老百姓当然拥护。”   “24万大洋啊,放现在得几个小目标了吧?毛委员这魄力,真是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极致了,不是喊口号。”   “看了真感慨,那时候的干部和群众真是鱼水情,现在很多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的,还能听到几句真心话吗?”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客观记录了历史,信任不是凭空来的,是靠着一点一滴的行动赢得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真心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拿命护着你,现在也一样,只要干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群众心里都有杆秤。”   “对比一下当时国民党官僚的做派,高下立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紧密的党群关系?   官方信源: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档案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