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先,1936年入党,随后进入国民党军潜伏,1949年策动7000国军起义,1951年却因身份未被承认、证明丢失,被判死刑,年仅33岁。[ok] 十七岁那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地下工作,在历史转折点上,他成功策动七千国民党军起义,让桂北大地免于战火。 1918年朱迈先生于扬州,他的童年多在祖父母身边度过,直到十四岁才被接到北平,进入崇德中学就读。 在崇德中学,朱迈先与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孙道临同班,还与物理学家杨振宁成为同窗,这段同窗之谊,让杨振宁多年后仍向人打听他的下落。 他不仅学业优异还牵头编辑学生自治会刊物《崇德学生》,他以笔名“幸不留”撰写的《北平一日》,被茅盾收录进报告文学集。 1936年,十七岁的朱迈先随即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按照党组织安排,他返回扬州,进入父亲的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以学生身份为掩护,担任中共扬州特支书记。 1937年11月,朱迈先与陈素、江上青等人组成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离开扬州向内地进发。 宣传团抵达安徽六安后,根据“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方针,经党组织批准,集体加入国民党军队,后被编入第三十一军。 抗战胜利后,朱迈先在海南住院期间结识护士傅丽卿,并与失散八年的父亲重新取得联系。 朱自清在家信中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和婚事,这封信也促成了他与傅丽卿的姻缘。 婚后生活清贫,国民党官场腐败成风,朱迈先每月薪金,仅够购买两斤黑市花生油。 有人劝他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他对妻子表示,父亲是名教授,自己绝不能做有辱门楣的事情。 1948年朱自清去世,朱迈先赴北平奔丧,之后经人介绍在国民党后勤总署任职,1949年随机关迁至广州。 因妻子不愿前往重庆,经老上级蒋雄介绍,他转赴桂北第八专署担任秘书。 1949年12月,朱迈先代表当地国民党军政人员与桂林市政府谈判起义事宜,成功促成七千余人接受和平改编,使桂北地区免于战火。 不幸的是,在1950年的“镇反”运动中,因蒋雄被捕,朱迈先受到牵连。 1951年11月,湖南省新宁县人民法院以“匪特”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立即执行,年仅三十三岁。 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傅丽卿不得不向朱自清的遗孀陈竹隐求助。 直到1984年,新宁县人民法院重新审查此案,承认1951年的判决纯属错判,恢复了朱迈先起义人员的名誉。 同年傅丽卿带着儿子儿媳第一次走进朱家大门,在北京福安公墓朱自清的墓前,她带着孩子们长跪不起,告慰九泉之下的公公,他的长子没有玷辱朱家的名声。 看完朱迈先的故事网友们也是纷纷做出了评论。 “让我破防的细节是朱迈先拒绝捞油水时说的那句话‘父亲是名教授,不能往他脸上抹黑’,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清高,和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粮的气节一脉相承。” “隐蔽战线的英雄太不容易了!潜伏14年,最后却因为证明丢失被错杀,真是时代的悲剧,傅丽卿用三十多年奔走换来一纸平反书,这个女人的坚韧比小说还感人。” “作为扬州人第一次知道这段历史,朱迈先19岁就当上扬州特支书记,在父亲母校搞地下工作,这经历拍成电视剧绝对精彩!希望本地史料能多记载这些被遗忘的乡贤。” “平反部分看得泪目,傅丽卿带着孩子跪在朱自清墓前说‘没玷辱名声’,这一刻跨越生死的对话,是对风骨最好的传承,历史会犯错,但坚持真理的人终将被铭记。” “这个案例值得法律人深思,程序正义对个体命运有多重要?如果当时能更慎重核查证据,或许能避免悲剧,好在后来纠正错案的态度,展现了法治进步的勇气。” “杨振宁回国后还打听过他,说明优秀的人彼此惺惺相惜,如果朱迈先活到改革开放后,以他的才华本可为祖国做多少事啊!” “比起战场英雄,隐蔽战线工作者更伟大,他们生前不能表功,死后可能背负污名,朱迈先策动7000人起义保全桂北,这功劳不该被埋没。” “朱自清家书问儿子婚事那段真温馨,乱世中父子虽聚少离多,但精神始终同频,这种文人家庭的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假如朱迈先能收到一封来自2024年的信,你最想告诉他什么?是“您的清白已被证实”,还是“桂北百姓记得您的功劳”?或者问问他对当下社会的看法?评论区用一句话写下你的寄语。 信息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