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周末访华,将提三点过分要求,要给中方“立规矩”   德国人显然至今都没有

物规硬核 2025-10-24 23:51:14

德国外长周末访华,将提三点过分要求,要给中方“立规矩”   德国人显然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据路透社报道,本周日,也就是26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将到访北京,与中方人员举行会晤。   据报道,德国官员此次访华是为总理后续行程做前期准备,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其可能将向中方提出三项较为强硬的诉求,试图在会谈中设定对话框架。   虽然具体条款还没完全摊开,但综合各路信息,德方的“三点要求”大概跑不出这几个圈子:   第一,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要求中国彻底倒向西方立场。 第二,在经贸领域,以“去风险”为名,设置更多对华限制。 第三,老生常谈的人权议题。   内容不新鲜,新鲜的是这份居高临下的态度,试图对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完整主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规矩”,这种外交姿态,更像是从上个世纪的剧本里穿越过来的。   德国外长之所以表现出这种强硬,背后其实是这个欧洲老大在新时代下的纠结和迷茫。   一方面,德国一直以“战后秩序模范生”自居,它成功融入了西方体系,并成为欧盟的“发动机”,这让它习惯于拿着一套规则和价值观的“标尺”去衡量别人。   但这套方法,在面对不同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国家时,常常显得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德国自己正陷在经济焦虑里,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的汽车、机械这些看家行业,都指着中国市场吃饭。   可现在,柏林的政策明显有点“精神分裂”:既想保住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又要在政治上表现强硬,迎合国内某些党派和美国老大哥的期待,这种两头都想占的策略,走起来难免踉踉跄跄。   说实话,中德关系过去几十年能发展得好,靠的不是谁给谁立规矩,而是务实的互利共赢,从默克尔时期的频繁互动,到如今庞大的贸易体量,都是明证。   眼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气候变化等挑战迫在眉睫,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国向来愿意与各国平等交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任何单方面的、强加于人的“规矩”,不仅会破坏合作氛围,最终也会砸到自己的脚。   德国汽车产业在电动车赛道上的压力,以及之前能源危机带来的痛,应该都是深刻的教训。   今天的世界,正在加速走向多极化,国际规则的制定,早已不是几个老牌强国关起门来就能决定的事了。   中国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维和等领域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本身就是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   德国如果真想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就需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真正的规矩,必须基于所有参与方的共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或意识形态的偏见。   德国外长这次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西方世界面对权力格局变化时的一种典型不适,那种想给别人“立规矩”的冲动,背后是深植于历史的“西方中心主义”优越感,但这种心态,显然已经跟不上21世纪的现实了。   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这个词的内涵正在被重新定义,发达国家必须学会与新兴大国平等相处,这不仅仅是权力的转移,更是游戏规则的革新。   说实话,德国本来有资本做得更好,它身处欧洲中心,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扮演一个沟通的桥梁角色,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对话。   但如果它被短期的政治压力和僵化的意识形态绑住手脚,那就会错失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对于中德关系,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关系,未来真正的出路在于:从“谁给谁立规矩”的旧思维,转向“我们一起商定规则”的新范式,这个过程需要放下身段,彼此尊重。   这场外交互动,最终考验的不是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谁的智慧更多,谁的格局更宽,德国是选择成为一个固守过去的“规矩”申述者,还是一个开创未来的共识构建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这次访问本身更值得关注。

0 阅读:93

评论列表

屠机机

屠机机

1
2025-10-25 05:15

已经不来了,你消息滞后了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