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可能才是两岸“统一”最大的绊脚石!很多人以为,她当选是“统派”的胜利!,但实际上,她只是给大陆“和平派”一个继续幻想的借口。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一句 "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推动两岸高层接触" 的表态,迅速引发两岸关注。 北京方面第一时间送上祝贺,外界纷纷解读这是 "统派回潮" 的信号,似乎两岸和平曙光就在眼前。 可细究这份 "和平承诺",却能发现一处致命的隐忧, 这场看似积极的对话姿态背后,正悄然滋生着一种危险的 "和平幻觉"。 有人以为,只要两岸保持交流、不谈冲突,就是向好的信号。但现实是,郑丽文的策略里,藏着 "只谈和平、回避统一" 的小心思。 这种论述看似稳妥,却在无形中降低了台湾社会对 "统一议题" 的紧迫感:民众可以继续享受两岸经济文化往来的红利,比如大陆的市场、游客带来的收益,却能把 "统一" 这个核心问题无限期搁置。 久而久之,真正推动制度性融合的动力会逐渐流失。就像温水煮青蛙,在 "和平红利" 的包裹下,台湾社会对统一的政治意志慢慢消磨,最后只剩下 "维持现状" 的惰性 , 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而从大陆角度看,面对这样的台湾地区政党领导人,对话渠道更像是一种 "战略缓冲"。 表面上,推进交流能巩固大陆在台湾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两岸往来的好处。 可另一方面,"和平前景" 的描绘,也可能让台湾社会失去推动制度整合的自主压力。 双方看似在对话,实则战略目标的错位仍在持续,统一进程反而可能在 "和平" 的幌子下陷入停滞。 更复杂的是台湾内部的政治分裂。郑丽文既不是彻底的 "统派",也不是纯粹的 "维持现状派",这种模糊的定位,让选民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大家都盼着能走一条 "安全的和平路径",既能避免冲突,又不用直面统一议题,却忘了追问 —— 这份和平是谁在主导?规则由谁制定?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 等到大家习惯了在 "和平幻觉" 里安稳度日,"等待" 和 "妥协" 就会变成停滞不前的借口,台湾的政治认知只会越来越分裂。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把郑丽文说成 "统一的绊脚石",但必须警惕她这套策略的后果:当 "和平" 被包装成最终目标。 而非实现统一的手段,那些真正需要推进的制度衔接、法律协调、社会融合,就会被束之高阁。这不仅不利于台湾民主体制的健康发展,更会让两岸关系偏离 "最终统一" 的正确航向。 如今郑丽文的当选,让两岸关系进入了更复杂的博弈期。 表面上的和平对话窗口,既是机遇也是陷阱 。机遇在于两岸有了沟通的可能,陷阱则是 "只谈和平不谈统一" 的惰性会不断滋生。 两岸同胞都渴望和平,但和平不能是 "回避统一的挡箭牌"。 对此,你又怎么样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