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怪不得我们不愿再举办奥运会,2008年8月12日报道,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外媒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复挑毛病,让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中国将“符合国际标准”作为一项可量化的国家工作来推进,这不仅包括投入超130亿人民币建设场馆,还将相关标准应用到各个细节层面。 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京津冀地区提前三年投入超1200亿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关停了上千家污染企业,实行日常车辆限行措施。 最终,奥运期间PM2.5浓度同比下降超四成,这一成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官方认可。 在劳工权益这一敏感问题上,中国也做好了全面保障,所有场馆建设工人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工资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20%,社会保障和食宿条件齐全,国际劳工组织经过实地调研后,给出了“保障到位”的评价。 此外,当国际奥委会要求对“鸟巢”进行额外安全检测、对“水立方”的系统反复调整时,中方增加成本和工期,满足了所有要求,中国当时的想法很直接:只要在各项指标上都做到最好,就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然而,当中国在各项硬性指标上达到甚至超过标准后,却面临了另一类难以衡量的“标准”。 尽管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数据显示优良天数超过九成,但《纽约时报》等媒体仍称北京空气“令人窒息”,“运动员戴防毒面具抵京”的假新闻广泛传播,BBC甚至将阴天的薄雾描述为污染。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领域,国际组织核实过的良好劳工状况,被虚假的“压榨工人”说法掩盖;中国运动员凭借努力取得的成绩,被讽刺为缺乏人性的功利主义行为。 这背后体现出一种固有的傲慢态度:即便中国在技术层面没有可挑剔之处,仍会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受到指责。 从国际火炬传递遭遇阻挠,到外界对国际奥委会可能偏袒西方主办方的质疑,这些情况让中国意识到,有些“标准”并非客观的衡量尺度,而是被用作指责的工具。 所以,今天中国对再次办奥运的冷淡,其实是战略重心的转移——与其费力去迎合一套外部标准,不如把精力用来定义自己的成功。 现在的中国不需要通过举办一场大型盛会来“证明自己”,其实力已体现在全球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过去那种渴望获得国际认可的心态,已被更务实的考量所取代。 与其把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一场可能像里约和东京那样留下闲置场馆和巨额债务的活动,还可能面临各种碰瓷和抹黑,不如踏踏实实地把钱花在教育、医疗和科技创新这些真正关系到国民福祉的领域。 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成功的标准已经从“外面的人怎么看”,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人民得到了什么”。 决策逻辑不再是被动地“被请求主办”,而是主动地问自己“到底想不想办”,这份敢于说“不”的底气,比任何金牌都更能诠释自信。 信源:澎湃新闻 冷清的奥运会,无奈的赞助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