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女子查监控,发现自家门锁被陌生男子通过指纹打开多次,而且男子还进家里睡觉,搞得屋里都是尿味,真是细思极恐!女子报警后,辖区派出所已介入处理,女子把智能锁寄回品牌方,而品牌方销售管理人员表示:指纹可能存在误识,但这种可能性极低。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北京,女子每次回家总是闻到一股尿骚味,结果查看监控一看,发现一名陌生男子竟然多次通过指纹进入她的家中,不盗窃,但是就是在其家中到处小便,甚至还直接在家中睡觉。 这画面,简直比恐怖片还吓人——监控里那人先是在衣柜边儿“解决需求”,紧接着又跑到窗帘上撒了一泡,最后脱光只剩条内裤,一屁股瘫在床上,从早上6:15睡到10点。 可更诡异的是,焦女士当时就坐在隔壁书房敲键盘,压根没听见半点响动,直到第二天踩进卧室被那味儿熏得踉跄,才意识到自己家门口对着指纹锁竟然进了人。 进屋的那一刻,床单、窗帘、地板上到处都是黄渍,尿骚味像雾一样弥漫,焦女士彻夜难眠,心里直打鼓。 她再也不敢一个人在家,都快焦虑到要挂号看心理医生。 你能想象吗?明明把智能门锁当成“安全神器”,却被人当作后门随意进出。 遇上这种事,谁不慌?焦女士马上把那把2024年配套买的智能锁拆下来,找品牌售后算账。 区域经理张某带着工程师登门,用20枚陌生指纹死活试不开,硬说他们家锁“认假率仅0.0001%”,并给了个“极罕见”的解释:可能是两人指纹特征高度相似,才出现误开。 这所谓“极罕见”,偏偏砸在她头上。 到现在,锁已经被寄回工厂做深度误识率检测,承诺7–10个工作日给书面结果,赔偿方案一句话没提。 别以为这只是个个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抽查智能锁,不合格率竟然高达23.3%——常见问题:误识率超标、防撬报警失灵、机械离合强度不给力…… 说白了,很多品牌为了利润找OEM贴牌,出了错就甩锅给代工厂,消费者根本找不清责任。 法律层面,焦女士也没坐等。 她已向警方报案,罪名是非法侵入住宅和故意毁坏财物,最高能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现场四段高清视频、床上的尿液DNA样本和门锁后台开锁记录全都提交了,证据链一环扣一环。 民事上,她报了1.2万元的清洁和家具换新费用,律师还准备再申请3–5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若检测结果真显示锁有质量问题,品牌方可别想轻易撇清关系。 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这并非孤案。 今年6月,北京亦庄就出现过“门口倒尿骚扰”事件,监控拍下戴口罩的男子到现在还没抓住。 这说明,智能锁漏洞被人盯上后,后果远不止丢个财物那么简单——精神上的恐惧和私密空间被彻底侵犯,才是最可怕的。 通过这事,给大家提个醒:家里要装智能锁,指纹最好别单打独斗,至少“指纹+动态密码+人脸”三重验证一起上;把一次性开门功能关了,防撬报警记得打开;半年跑一趟重置指纹,别让算法越跑越偏;门外也得装个能实时推送的摄像头和门磁,保证有人试图异常开锁时,你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最新进展是,警方通过尿液DNA已初步锁定嫌疑人范围,还在进一步比对;而品牌那边承诺的工厂检测报告,预计10月30日出炉。 焦女士无奈地说:哪怕概率多低,落到谁身上都是100%的灾难,希望厂家别再拿数字游戏糊弄人,赶紧给出真枪实弹的解决办法。 所以不要太相信智能锁,回家路上多留个神,家里门锁网络配置也要定期检查,别让智能设备变成虚惊一场。 毕竟,真把安全寄托在“可能性”上,后果就像焦女士一样,会特别心寒。 最后,希望品牌方能给焦女士一个合理的说法,大家也要引以为戒,平时在家可以反锁门睡觉,不要给坏人有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