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贸易磋商:“有限妥协”或成大概率结局,结构性僵局难破!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启的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本质上是一场“危机管控式”的博弈——双方都需避免贸易战升级冲击各自利益,却又难以在核心诉求上彻底让步。从当前态势看,磋商大概率不会走向全面破裂,也难达成系统性协议,更可能以“局部妥协换喘息空间”的有限成果收场,结构性矛盾仍将长期悬置。 短期“利益交换”的达成具备现实基础。对美国而言,中期选举临近,农业州大豆对华出口旺季“零订单”的焦虑已到临界点,降低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既能缓解国内通胀压力,也能安抚农业选民;而中国适度增加美国农产品采购,本就符合国内市场需求,可作为缓和谈判氛围的筹码。在物流领域,中美针对彼此船舶的港口附加费争议,也存在下调或暂停收费的妥协可能,毕竟这种“对等施压”对双方航运业均无益处。此外,芬太尼上游原材料管控这类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议题,若美方释放缓和信号,极易成为快速达成共识的“加分项”。这些局部领域的妥协,既能给双方一个“谈判有效”的交代,也为后续互动留足空间。 核心议题的僵局短期内难以打破,决定了磋商无法触及根本矛盾。美国最迫切的诉求是中国放开稀土出口管制——其超70%的军工稀土需求依赖中国,F-35战机生产等关键领域更是离不开中方供应。但中国的立场明确:稀土管控松绑必须以美方解除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限制为前提,而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阻碍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工具。这种“资源换技术”的核心诉求错位,成为谈判的最大梗阻。高盛等机构也预判,美国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行业封锁不会松动,中国在国家安全与核心技术自主上更无让步空间,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对立短期无解。 最终结果更可能呈现“半达成”或“冻结现状”的中间态。参考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模式,此次磋商或敲定分阶段谈判框架,先就农产品采购、部分关税调整等易达成议题签署初步共识,将稀土、芯片等核心分歧搁置后续磋商。即便无法立即达成具体协议,全面破裂的可能性也极低——美国曾因2024年高额关税导致民生与企业承压,如今不敢轻易重启“双输”局面,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19.2%降至14.7%,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因此,“延长谈判期限、维持现有休战状态”也成为备选方案,避免关系彻底恶化。 这场磋商的结局,本质是中美经贸博弈“循环逻辑”的又一次体现:在“竞争为主、对抗可控”的总基调下,双方通过有限妥协避免冲突升级,但维护霸权与追求发展的核心矛盾从未消解。短期的“休战”难改长期博弈的底色,未来“谈判—缓和—再博弈”的循环仍将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