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的增长,许多老年人都喜欢在聚会时与亲朋好友共饮一杯,或是偶尔小酌来助兴。对于一些人来说,酒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年过六十后,喝酒是否真的无碍,特别是当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时,饮酒是否仍适宜呢?作为医生,我常常看到老年人因酒精带来的健康问题而困扰。喝酒,老年人并非不能喝,但需要格外注意这几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制发生了变化,代谢功能也逐渐减缓。这意味着,酒精对他们的影响将比年轻时更为显著。对于老年人来说,空腹喝酒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危险。空腹状态下,酒精的吸收速度会加快,胃肠道受到的刺激也会更加严重。酒精会增加胃酸分泌,长期如此容易引发胃炎和胃溃疡。尤其对于一些胃肠本就较弱的老人,空腹喝酒更容易导致胃黏膜受损,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我的一位患者,初时每次聚会时都习惯空腹喝几口酒,觉得这样酒味更浓。结果不久后,他开始出现胃部不适,体检显示已患上了胃炎。医生提醒他,酒精对空腹胃肠的伤害极大,必须引起警惕。 另外,饮酒过量会显著增加摔倒和骨折的风险。许多老年人聚会时喝酒,往往一杯接一杯,最后导致醉酒,影响平衡和协调性。老人骨质疏松的情况较为常见,骨骼本就脆弱,醉酒后摔倒的后果可能远超预期。一位老年患者因酒后摔倒,导致髋部骨折,恢复期非常漫长,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医生警告,老年人骨骼脆弱,摔倒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喝酒后更需谨慎。适量饮酒是关键,过量饮酒对于身体的危害极大。 不少老年人还长期服用药物来管理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然而,酒精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常常被忽视。酒精会与多种药物产生冲突,尤其是降压药和降糖药。酒精本身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当与降压药一同服用时,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我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常常在饮酒后感到头晕、恶心,经过检查发现,酒精与他所服用的降糖药产生了不良反应,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因此,老年人在服药期间饮酒一定要谨慎,避免酒精干扰药效,给身体带来更大的负担。 此外,老年人还容易因情绪低落而依赖酒精,尤其是在面临退休后的空虚感或生活困扰时。虽然酒精短期内可能带来情绪上的缓解,但长期依赖酒精来调节情绪则会加重抑郁症状,并可能发展为酒精依赖。长期依赖酒精的老人常常会出现睡眠障碍、体重变化等问题,甚至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其实,调节情绪的方式有很多,更健康的方法如与家人沟通、参加运动或培养兴趣爱好,都是值得提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