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先说说这个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普通企业。它是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核心资产,一年贡献百亿营收,芯片封测环节几乎全在中国完成。就在10月,荷兰政府突然以“安全”为由,把闻泰持有的股权交给第三方管理,还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人员调整,硬生生把正常商业合作变成了政治操作 。中方商务部急着跟欧盟、荷兰交涉,可欧盟倒好,一边让中方“别把事闹大”,一边还要求放宽稀土出口管制,算盘打得太响了。 安世的事还没平息,冯德莱恩就在柏林放话,盯上了新能源产业。她嘴里的“商业机遇”,说白了就是想抢中国的饭碗。你知道吗?欧盟90%以上的稀土磁铁靠中国进口,风电、动力电池这些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更是离了中国供应链不行 。2024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中国企业占了64.9%,宁德时代一家就顶得上欧洲好几家的总和。 欧盟自己的产业短板太明显了。他们2024年刚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说要到2030年把本土开采、加工的原材料比例提上去,还要求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降到65%以下。可现实是,欧盟消耗全球1/4的关键原材料,自己只产3%,98%的稀土、97%的镁都来自中国。德国车企想换供应商,找了半天发现,欧洲本土电池厂的成本比中国高35%,根本没法用 。 更离谱的是他们的“对抗”手段。一边用《外国补贴条例》接二连三调查中国风电企业,说我们靠补贴才有优势,可商务部早就说了,中国企业的优势是技术创新和完整供应链堆出来的,跟补贴没关系 。另一边还盘算着强制中国车企、电池企业转移技术,要么搞合资,要么用欧盟的原材料,不然就不让在欧洲做生意。这哪里是公平竞争,分明是强取豪夺。 冯德莱恩自己也承认,欧盟科技企业比中美差远了,独角兽公司数量还不到中国的七成,风险投资规模更是少得可怜。他们不琢磨怎么改善融资环境、搞技术创新,反而把精力放在打压竞争对手上。10月25日她还放狠话,说要动用“工具箱里所有工具”应对中国,可真要切断合作,欧洲新能源汽车成本得涨三成,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中国从来没拦着合作。2023年我们还在给欧盟出口稀土,风电设备也帮他们推进绿色转型 。但合作得讲规矩,不能你一边拿好处,一边砸别人的场子。欧盟要是真把“对抗”当出路,最后只会拖慢自己的转型节奏,搞砸全球供应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