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台湾评论员郭正亮最近的一番话,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两岸关系中一些政治人物的真实立场。他说得直白:连战、马英九、宋楚瑜这些人,嘴上总挂着“两岸和平”“九二共识”,但一碰到“统一”这个核心问题,要么含糊其辞,要么直接绕开。这种“只谈和平不谈统一”的态度,背后藏着怎样的算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国民党这些年在两岸议题上的操作,像极了“生意人”的套路——高举“和平”大旗,用“两岸一家亲”“经济合作”这些词当招牌,但绝不碰“统一”这个敏感词。 比如马英九当政时,推动了不少两岸经贸协议,台湾的农产品、工业品卖到大陆更方便了,台湾企业也能在大陆市场分一杯羹。 这些政策确实给台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好处,可问题是:这些合作里,有多少是冲着“统一”去的?又有多少只是单纯为了“多赚大陆的钱”? 郭正亮看得明白,他说国民党这些人“拖延时间”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两岸不撕破脸,台湾就能继续从大陆的经济合作中获利;一旦提“统一”,岛内民意可能反弹,选票就保不住了。这种“和平”与“利益”的捆绑,本质上是把两岸关系当成了“生意”——既不想失去大陆的市场,又不想承担“统一”的政治成本。 国民党不敢明说“统一”,核心原因就俩字:怕输。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这些年对“统一”的支持度一直不高。多数人更倾向于“维持现状”,既不想“独”,也不想“统”。国民党作为岛内主流政党,选举是命根子,要是公开喊“统一”,等于直接把中间选民往民进党那边推。 举个例子,马英九任内推动了不少两岸交流,但始终没提“统一时间表”。他心里清楚,一旦说了“要在任内推动统一”,绿营立刻会扣上“卖台”的帽子,蓝营内部也可能分裂。 这种“求稳怕乱”的心态,让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越来越保守,最后只能靠“和平”当遮羞布。 郭正亮提到郑丽文时,说法有点矛盾。一方面他说国民党“没人想统一”,另一方面又承认郑丽文“明确反对台独”,甚至“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有清晰认知”。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代际差异。 郑丽文作为新一代政治人物,和连战、马英九那代人不同。她不回避“中国人”的身份,也反对“台独”,但她的“务实”体现在两点:一是承认统一是必然趋势,二是认为现阶段应该先推动两岸和解,等民意基础更扎实了再谈具体步骤。 这种态度比老一辈更主动,但依然没跳出“先经济后政治”的框架——说白了,还是想等台湾社会对统一的接受度更高了,再推动实质进展。 不过,郑丽文的“务实”也面临现实困境。国民党现在连岛内执政权都保不住,更别说主导两岸议题了。 她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整顿党内、争取选票,统一的事只能“慢慢来”。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让她的表态听起来更像“理想”,而不是“行动纲领”。 郭正亮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问题”,这话有历史依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明确说:“中国政府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但当时的大陆领导人也很清醒:和平解放的前提是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而蒋介石那边虽然反对“两个中国”,却始终不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 后来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本质上是给台湾留足了空间——你可以保持现有的社会制度,经济上还能受益,但政治上必须承认“一个中国”。这种政策设计,既是为了减少统一阻力,也是为了告诉台湾:和平有好处,但拖延没前途。 现在回头看,国民党这些“只谈和平不谈统一”的政治人物,其实是在走一条“两头不靠”的险路。 对大陆来说,和平统一是首选,但绝不会无限期等待;对台湾来说,民进党搞“台独”是死路,国民党搞“拖延”也不过是把问题往后推,最终还是要面对统一的大势。 郭正亮的批评,其实是在提醒两岸:和平需要政治共识打底,光靠经济合作撑不起长期稳定。台湾的政治人物如果只想“赚大陆的钱”,却不愿为统一付出政治诚意,最后只会失去两岸的信任——大陆觉得被利用,台湾民众觉得被忽悠。 说到底,两岸关系不是“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国民党这些政治人物如果真想为台湾好,就该明白:拖延统一的时间越长,台湾在国际上的空间越窄,经济上的依赖度越高,最后反而更被动。大陆的耐心是有限的,民族复兴的大势更是不可逆的。 郑丽文这一代人能不能打破“只谈和平不谈统一”的怪圈?关键看她能不能把“反对台独”的表态,转化成推动统一的实际行动。 而大陆这边,该做的经济合作可以继续做,但政治上的底线必须明确:统一是必然,拖延没用,谁也别想靠“和平”的幌子,永远躲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