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伙把1.5万的始祖鸟套装放家门口等快递,转身就被88岁邻居婆婆当废品卖了9元。婆婆赔偿5500元被拒,却被要2.2万,结果法院只判赔800元! 对不少户外爱好者来说,一件合身的始祖鸟套装,不仅是装备,更是攒了好久的“心头好”。 可成都小伙王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1.5万买的这套“宝贝”,却被当成了垃圾。 今年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王东收拾好两袋衣服,叠得方方正正放在家门口玄关处。 微信里还留着跟快递员“半小时后上门取件”的聊天记录。 他想着就下楼取个快递、买瓶水,顶多10分钟就回来,没成想这短短一会儿,衣服就没了踪影。 等快递员打电话说“门口没见着袋子”时,王东心里“咯噔”一下,一路小跑冲回家。 玄关空荡荡的,他赶紧翻小区群问,没人回应;又跑去物业调监控,盯着屏幕看了快俩小时,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同栋楼的张婆婆,正拎着他的衣服袋子往小区门口的回收站走。 4月19号,张婆婆的儿媳李芳主动找上了门,一见面就攥着王东的手道歉,小伙子实在对不住! 老人眼神不好,这阵子又在收拾家里的废品,看你门口袋子没人管,还以为是别人扔的旧衣服,就跟报纸、纸箱裹一块儿卖了,总共就卖了9块钱。 李芳说着就拉上张婆婆往回收站跑,好在回收站老板还没处理那批废品,总算把5件衣服找了回来。 可王东接过衣服时,眼圈一下就红了:那件去年8月花3439元买的始祖鸟冲锋衣,袖子上沾着大片黑色油污,拉链被什么东西卡住,怎么拽都拉不动。 2199元的同品牌冲锋裤,裤脚磨破了个小口子,还沾着不少灰尘,剩下的几件衣服,也都或多或少有污渍。 他翻出手机里的购物记录,总价加起来15000多块,这都是我省了好几个月工资买的,好多都没怎么穿。 商量赔偿时,王东提出要8000块,涵盖衣服修复和损失。 可李芳犯了难,她拿着衣服反复看,小伙子,我们知道有错,但这衣服到底值多少,我们也没个准数,而且看着也不是全新的,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最后李芳咬咬牙,说家里能凑出5500元,可王东觉得这点钱连修复冲锋衣都不够,一口拒绝了。 协商僵了快一个月,5月13号,成都双流公安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说这事儿不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属于民事纠纷。 王东没辙,只能把张婆婆、李芳,连带着他认为“没管好公共区域”的小区物业,一起告到了双流区人民法院。 而索赔金额也从8000元涨到了22530.9元,除了衣服的损失,还加了自己来回跑派出所、找证据的误工取证费,以及“贵重物品被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9月18号开庭那天,法庭里的气氛挺紧张。 王东拿着购物截图说,我这衣服是真金白银买的,现在被弄得没法穿,损失就在这儿摆着。 李芳则拿出回收站老板的证言,说当时打开袋子没看到吊牌,衣服看着就是穿过的旧款。 而且老人真不是故意拿的,她要是知道这衣服这么贵,肯定不会动。 物业这边也辩解说,已经按规定巡查,没法24小时盯着每户门口。 可最终法院的判决,让双方都有些意外:张婆婆只需要赔偿800元。 后来法官解释,这个金额不是随便定的。 首先,户外服装的折旧率不低,像始祖鸟这类冲锋衣,正常使用下年均折旧率能到30%。 王东的衣服已经用了8个月,本身就有残值损耗。 其次,王东只提供了部分衣服的购买记录,没拿出完整的清单,也没证据证明当时袋子里装的全是高价衣物。 这就不符合民事纠纷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再者,他把价值1.5万的贵重物品随手放在公共区域,自己也有一定疏忽。 判决结果传到网上,评论区一下就热闹了。 有户外圈的网友说,始祖鸟冲锋衣保养得好能穿好几年,这又脏又破的,800块连专业清洗和修复的钱都不够,王东这亏大了。 也有网友替张婆婆说话,88岁的老人,眼神和认知都跟年轻人不一样,又不是偷,判800块已经挺合理了,总不能让老人拿养老钱来赔。 9月26号,李芳通过微信把800块转给了王东,转账备注里写着“衣服赔偿款,抱歉”。 王东收下钱后,把受损的冲锋衣送到了专业维修点,光清洗油污就花了400多,拉链修复还得等半个月。 回头看这起纠纷,没有绝对的“坏人”:张婆婆不是故意要拿别人东西,王东索赔也是因为心疼自己的财物,法院的判决也尽量平衡了法律和人情。 但最该让人记住的,其实是开头那一步,如果王东没图方便把贵重衣服放在家门口,这场扯皮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公共区域从来不是“安全存放点”,不管是几万块的手表、衣服,还是几百块的快递,随手一放都可能有意外。 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时疏忽,让自己的“心头好”变成闹心的“麻烦事”。 信息来源:半岛晨报2025-10-24发布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