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初到现在我写了300多篇图文,在大家都去拍短视频、卷算法、拼完播率的时候,我仍在码字。
不是跟不上,而是算过这笔账:短视频赚的是注意力的钱,图文赚的是信任的钱。
注意力有周期,信任才有复利。靠这些“看似慢”的内容,我把团购、社群、私教陪跑三条变现线都养起来了。
基于这些经验,我越来越坚定一个结论:
👉慢节奏的内容,是长期主义的自我筛选
1️⃣慢内容有穿透力
快餐内容容易爆,各种蹭热度的话题用户看过就忘了。我这类内容几乎没出现过大爆款,但靠30多万赞、涨粉13万,有人从旁观变成裸辞俱乐部的成员,有人从粉丝变成长期团长。很多人是看了我2、3年,反复观察才决定付费。
这种“慢到信任”的转化,比一夜爆火的转化更稳、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也更长。
这就是慢内容的力量:不爆,但穿透。
2️⃣慢内容更稀缺
在人人都在“抢注意力”的时代,当所有人都用AI在加速生产,真正稀缺的,是“人味”与“逻辑”。我现在反而更愿意把时间放在:
▪️思考能复用的观点体系
▪️打磨长期信任的表达风格
▪️与粉丝保持真实互动
我写一个选题之前,会先思考“这个话题一年后还有价值吗?”如果答案是“是”,我才写。
3️⃣慢内容是一种陪伴
短视频竞争已经进入极限速率赛道,当大家都抢前5秒注意力,越来越少人愿意沉下心。内容不是一次性的工具,而是关系的起点。做私域不是靠一条爆款,而是靠日复一日准时出摊的陪伴。哪怕我在孕期几乎不直播,还是有人因为过去的内容自动下单。
这些关系,都是被“慢内容”一点点养出来的。
4️⃣慢内容的复利效应
写了几百篇图文后,我发现长尾效应很香,前期积累的每一篇深度内容,都会在未来带来被动价值,就像我现在很多生意,靠的是老粉推荐、搜索自然流量,哪怕我在孕期几乎不直播的时期,还是有很多人在自动下单
因为我的每一篇内容代表的就是我这个人,你只要用心阅读,你就能感受到。
慢内容,也是普通人做自媒体的一种策略
比快,比爆,我也比不赢
那我就持续输出的“可沉淀的内容”,慢慢来吧~
愿你也有勇气,做那个在风口里慢下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