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恢复国债买卖
对股市而言,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打开了未来流动性宽松的新空间。虽然它不等于立刻“大水漫灌”,但它表明了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明确态度。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为股市(尤其是利率敏感型板块)提供一个更有利的宏观金融环境。
一、对金融市场和股市的影响
这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
A. 对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市)的影响:
• 利好债市(短期): 央行要“下场买债”的预期,意味着国债多了一个重要的“大买家”。这会直接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导致债券收益率(利率)下行。尤其是央行可能重点关注的长期国债,其收益率下行压力会更大。
• 稳定资金面(长期): 央行的参与有助于平滑因政府发债、缴税等因素造成的流动性波动,市场资金利率(如DR007)将更加稳定,减少“钱荒”或“钱多”的极端情况。
• 收益率曲线“变平”: 如果央行主要购买长期国债以压低长端利率,而短端利率保持稳定,那么收益率曲线(长端利率-短端利率)将趋于“平坦化”。
B. 对股市(A股)的影响:
影响是间接但偏正面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1. “水多了”——估值提升效应:
• 央行买债 = 投放基础货币 = 市场流动性充裕。
• 充裕的流动性会压低整个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如国债利率、银行存款利率)。
• 当无风险利率下降时,股市的“相对吸引力”就上升了(即“股债性价比”偏向股市)。同时,在金融模型中,更低的利率意味着未来的现金流更值钱,从而提升股票的估值(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成长股和高股息股)。
2. “钱便宜了”——企业盈利改善效应:
• 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这最终会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和发债成本。
• 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刺激投资、减轻财务负担,从而改善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这对股市是实质性利好。
二、核心意义:恢复一项“沉睡”的法定权力
首先要明确,央行买卖国债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这是央行法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而是对一项长期未使用工具的“激活”。
它意味着什么?
• 货币政策工具箱“上新”: 过去几年,央行主要依赖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以及降准(RRR)来调节市场流动性。恢复国债买卖,意味着央行多了一种更直接、更灵活的工具。
•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 央行买入国债,会向市场释放“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卖出国债,则会收回基础货币。这可以成为一个常规的流动性调节水池。
• 区别于“量化宽松”(QE): 国际上(如美联储、日本央行)的QE通常是在利率降至零附近、常规工具失效后,被迫进行的大规模资产购买。而潘行长明确提到,这是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使用。因此,它更接近于一个常规的、双向调节的公开市场操作(OMO),而非“中国版QE”。
三、历史回顾:为何“暂停”了约20年?
中国央行上一次较为活跃地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要追溯到本世纪初(约2003年以前)。此后这项工具便“退居二线”,主要原因有:
• 外汇占款成为主角: 在2003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巨大,导致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被迫“接盘”买入外汇,这导致了巨额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在那种“水多”的情况下,央行非但不需要买国债放水,反而需要通过发行“央票”来“抽水”(即回笼流动性)。
• 金融工具的演变: 之后,随着外汇占款流入减弱,央行又创设了MLF、SLF(常备借贷便利)等一系列“(对银行的)贷款类工具”来主动投放流动性。这些工具在过去十年中成为了主角。
• 国债市场深度不足: 早期的国债市场规模和深度有限,也限制了央行将其作为主要操作工具。
简单来说,过去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上”或“没必要”。
四、 主要作用:为何在此时重启?
在当前时点重启国债买卖,至少有四大战略作用:
1. 更高效的流动性调节:
• 对冲政府发债: 近年政府(中央和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巨大。政府发债时,会从银行体系“抽水”,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央行此时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可以精准地“补水”,保持资金面稳定,即“财政发债,央行接盘(二级市场)”。
• 灵活性高: 相比降准(影响长期且幅度大)和MLF(有固定期限),国债买卖可以“随买随卖”,期限和规模都非常灵活,适合进行短期和精细化的调节。
2. 打造更有效的利率传导:
• 影响收益率曲线: 央行可以通过““短买长卖”或“长买短卖”来影响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例如,如果央行认为长期利率过高,不利于企业长期投资,它可以定向购买长期国债,将其价格打高,从而压低长期利率。
• 强化国债基准地位: 这会使国债利率(特别是10年期国债)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基准地位更加稳固,央行的政策意图能更顺畅地从国债利率传导到贷款利率(LPR)乃至整个市场的融资成本。
3.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央行需要更多元化的工具。在降准空间逐渐变小、MLF余额已然很高的背景下,增加一个新工具,可以提高央行应对冲击的“弹药”储备。
4. 推动金融市场深化:
• 央行的常规性参与将极大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使其成为更成熟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