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其实里边大有玄机。 杜被派往淮海之前,蒋召见他,明示:此战,乃生死存亡之战。师生前途,也在此一战。杜临危受命,真是义无反顾。等到被围困之后,1948年12月19日起,连续10天风雪交加,大军饿肚子,吃起了马肉、草根和树皮。 来接杜聿明的是一架美国制造的 L-5 联络机,这种飞机有个特点,不需要正规的飞机跑道,只要有 60 米长的麦地就能起飞,20 米宽的空地就能降落。 对于当时被层层包围、弹药和粮食都快耗尽的几十万国民党官兵来说,这架飞机每次降落都意味着有活下去的可能。 那时的陈官庄已经成了艰难之地,从1948年12月19日起,接连10天的风雪把一切都盖住了,士兵们穿的衣服很单薄,在寒冷的天气里冻得发抖。 粮食早就吃完了,他们只能杀战马、挖草根、剥树皮来填饱肚子,蒋介石不止一次派飞机来,说要接杜聿明回南京,这架飞机成了这片绝境里最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东西。 但在杜聿明眼里,这架看似能带来希望的飞机,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他非常了解自己的 “校长” 蒋介石。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 “剿总” 司令卫立煌的遭遇让他印象深刻,当时蒋介石也是以 “到南京治病” 为理由把卫立煌召回去,实际上是把卫立煌软禁起来,追究他的责任。 杜聿明心里很清楚,淮海战役输得这么惨,肯定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蒋介石需要一个前线指挥官来平息国民党内部的不满,同时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而他杜聿明,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初正是蒋介石空投了一封亲笔信,强行命令他放弃向南撤退的计划,转而去救援被围困的黄维兵团,才让他率领的集团陷入了包围。 现在蒋介石发来 “接你去治病” 的电报,和当初对卫立煌说的话几乎一样,在杜聿明看来,这架飞机根本不是救命工具,反而更像一辆把他拉到 “审判台” 的囚车。 政治上的算计还能让人权衡,但当时部队里混乱的人心,让杜聿明彻底没了退路,当最后一架 L-5 联络机降落后,部队里发生了争抢登机的混乱场面。 这架飞机本来是给军长高吉人准备的,可办公室主任郭一予却抢先占了座位,两人在机舱门口激烈争吵,还引来更多想逃生的军官围过来。 混乱中,有个姓黄的上校科长不顾一切地扒住飞机的起落架,想跟着飞机一起走,飞机强行起飞后,这个上校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手臂还被飞机的螺旋桨斩断了。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上校身上掉下来的一根金条刚好被吸进了飞机引擎,把这架最后的逃生飞机彻底弄坏了。 杜聿明看到自己的部下为了活命,不顾体面、像失去理智一样争抢,这深深伤害了他作为一名传统军人的尊严。 另外,和杜聿明一起被困的兵团司令邱清泉,性格固执,一直坚持要继续战斗,如果杜聿明在这个时候独自坐飞机离开,不仅会失去所有威信,甚至可能让部队发生哗变,他已经被自己的部下和心中坚守的军人荣誉,牢牢地拴在了这片被围困的土地上。 最后,杜聿明选择不登机成了必然的结果,从技术层面看,坐飞机逃生是可行的,但在政治陷阱和人性考验面前,这条路被彻底堵死了。 他放弃登机,决定和部队一起坚持,直到后来乔庄突围时被解放军俘虏,多年后,杜聿明获得特赦,在北京担任文史专员,1981 年去世。 信源:中国军网 淮海战役:加速解放战争进程的决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