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频繁跳槽的朋友们一个问题:如果牺牲长期生存根基,去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就好比如在职场中从不深耕一个领域,为了眼前的某个小利益,一年换两三份工作。但有人会说了,那些高学历的求职人员,但凡有点高薪公司要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 虽然大家跳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尤其需要警惕的一种情况是吕布“三易其主”的悲惨结局。 吕布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各类三国题材影视剧中唯一一个有资格被“群殴”的人。虽然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称号,但最终却被扣上了叛逆不忠的骂名。那么,吕布每一次的跳槽都意味着什么,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本期通过吕布的故事,深度分析频繁跳槽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正确地跳槽。早期的吕布是在丁原集团担任贴身助理的职位。正史上,丁原可谓是他妥妥的职场第一贵人。 结果董卓集团发现了吕布这个人才,扔了点黄金、一匹赤兔马,再许了个中郎将的官,吕布当晚就提着丁原的头以表忠心了。丁原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会把自己的脑袋当成“简历”。我们都以为吕布赚了,换了个老板得到了更好的,其实他已经在行业里留下了“弑主求荣”的污点,直接把“不忠”的标签焊在了脑门上。 后来,董卓认了吕布当义子,表面亲如父子,实则互相提防。这时候,其他部门的领导王允拉拢吕布,吕布为了自保,更是为了夺权,结果亲手刺死董卓,转头就被封为温侯,一时风光无两。吕布是升职了,但全公司的人都怕他、都防着他,都知道吕布为了抢功劳,转头就出卖直属领导,踩着他的肩膀升职。那么,这职场路还能走远吗? 杀了董卓后,吕布没得意多久,就被董卓的旧部赶出长安,成了没地盘、没靠山的流亡者。他先去投袁术,袁术本来想接纳,结果吕布纵容手下抢百姓,还天天伸手要兵马粮草,摆足了功臣的架子。袁术一看,这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直接把他赶走。他又去投袁绍,帮袁绍打了几场胜仗后,又开始索要增兵,抱怨待遇,手下士兵照样烧杀抢掠。袁绍怕他反水,半夜想暗杀他,吕布连夜逃跑。 这时候的吕布就像一个三年跳了5份工作的人,HR圈里全是他的负面传闻:这人不踏实,爱抢功,带走前公司资源。哪怕他能力再强,也没人敢用了。到最后被曹操抓住,直接送他上了断头台。别觉得“我没杀老板,只是跳个槽能有啥大事”,吕布的悲剧告诉我们,频繁跳槽的坑,每一个都有可能让我们在职场留下污点。 当然,不是说不能跳槽,而是别像吕布那样瞎跳。两个“保命招”帮助大家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第一,跳槽前先做“背调”,别学吕布只看赤兔马。吕布投董卓只看了金银和马,没看董卓是个暴虐的人。当我们在找工作时,别只看薪资涨多少,先查三件事:公司近一年的营收有没有下滑,避免进了快倒闭的坑;直属领导的风格是什么,就怕万一遇上甩锅型领导;岗位的核心职责是不是你想深耕的,比如你想做品牌策划,别去了才发现是销售。靠谱的跳槽是升级,不是逃难,先看清平台再跳,才不会像吕布那样跳错贼船。 第二,离职要体面交接,别学吕布“弑主跑路”。吕布离开丁原,杀了人;离开董卓,也杀了人。你离开公司,别做这三件事:别带走公司的资料,哪怕是你自己做的,也是公司财产;别在新公司骂前老板,这样显得你没格局;别甩下烂摊子就走,至少把工作交接给接手的人,写清楚流程。我有个朋友离职时,不仅把手头的项目文档整理得清清楚楚,还跟接手的人做了三次培训。后来,前老板主动给他推荐了大厂的机会。体面离职不是吃亏,是在给未来的自己铺路。 吕布死的时候38岁,一辈子换了4个老板,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你要是30岁前就换了10份工作,可能会面临求职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别觉得职场就是利益场,讲什么信誉。吕布的例子早就证明,利益是暂时的,信誉是永久的。你今天为了涨薪20%背叛前公司,明天就会有人为了涨薪30%取代你;你今天在一个平台深耕,建立起靠谱的口碑,明天就会有更好的机会主动找你。 职场不是战场,不需要你像吕布那样杀出血路;职场是田地,需要你好好耕种,才能长出粮食。吕布有方天画戟,你只有自己的职业信誉,没了它,可能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你。 那么,你有没有一年跳3份以上工作的经历,或者正在纠结要不要跳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你的情况,大家一起分析分析,让我们不再瞎跳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