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2025年10月27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自当日凌晨起,俄军防空系统在多地上空共摧毁了193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包括34架飞往首都莫斯科方向的无人机。同一天,乌克兰空军通报称,俄军向乌克兰境内发射了100架攻击型无人机,乌防空部队已击落其中66架。(央视新闻) 这轮交锋最出人意料的,是其空前的规模与冲击性——双方短时间内集中投入数百架无人机展开“双向饱和打击”,攻击范围从俄本土、克里米亚直抵乌克兰多个关键区域,莫斯科近郊不仅传来清晰爆炸声,一处油库还被击中燃起大火,直观显现战况烈度,局势瞬间被推向新的紧张顶点。 之所以乌克兰敢直接突袭莫斯科,其实早有铺垫。此前乌方就多次用无人机袭扰俄纵深目标,此次更是批量投入远程型号,不光想打击俄基础设施,更想通过制造本土威胁,让俄方感受到直接压力。 而俄罗斯能创下高拦截率,也不是偶然。俄军早就把防空导弹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搭配使用,还精准预判无人机来袭路线,加上持续打击乌方生产和发射阵地,反制经验已经越来越成熟。 说到底,无人机能成为战场“主角”,一点都不奇怪。比起有人战机和导弹,无人机成本低、操作灵活,既能侦察又能打击,还能减少人员伤亡,刚好契合俄乌现在的消耗战模式。 顺着这个逻辑看,这场深夜互攻其实是消耗战的进一步升级。乌克兰想靠无人机弥补装备和兵力短板,俄罗斯则用它配合导弹搞饱和打击,双方都在拼资源、拼产能,僵持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受此影响,莫斯科遭遇近距离威胁后,俄军迅速调整了防御重心。克里姆林宫周边紧急部署了机动防空小组,部分内陆机场的战略轰炸机也进行了转移,甚至有民航航班临时调整,足见俄方对本土安全的重视。 再看乌克兰这边,大规模用无人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美国和欧洲援助的交付速度跟不上前线需求,自身征兵又面临难题,只能靠无人机袭击以低成本反击,同时向西方证明自己还有反击能力。 往长远了说,这场无人机大战也预示着冲突要长期化。现在双方都在加大无人机的生产和投入,乌克兰甚至计划年产数百万架,未来这种跨境互攻可能会成为常态,僵局很难快速打破。 这场深夜爆发的无人机互攻,是俄乌消耗战白热化的直接体现。无人机已成为双方攻防的核心装备,既反映出前线战场的僵持态势,也凸显出双方不愿轻易妥协的态度,后续冲突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扩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