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让中国心凉?真正可怕的不是西方围堵,而是我们低估了自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习惯把目光投向国际援助和合作,把外部力量当成“保险”。遇到经济、技术或者军事压力,就期待别人伸手相助。但历史和现实一再提醒我们,依赖别人,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 俄罗斯、美国、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不会为了某个国家的安全感而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合作是合作,但安全感只能靠自己。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崛起,都是自主努力的结果。无论是高铁、量子通信还是芯片研发,背后都是自力更生、持续创新的积累。 依赖外部援助的想法,看似省力,其实是一种短视。如果在战略安全上也抱着同样的心态,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再看俄罗斯,这几年我们看到的都是现实利益的权衡。俄罗斯在能源和军事合作上确实有许多配合,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难题和国际压力。 不能因为短期的合作便利,就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中国如果把自己建成依赖伙伴的模式,一旦这些伙伴的利益发生变化,我们就会像站在悬崖边上,手里抓的绳子随时可能断。 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这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体现,更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战略布局和国际话语权。 军力是底线,经济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战略思维是方向。缺一不可。任何想靠别人撑起安全感的念头,都是不可靠的。 自主创新在这里尤其关键。以科技为例,芯片、航天、高端制造这些领域,外部援助能提供的有限,真正决定成败的是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工业体系的完善。 即便外部有援助,它也可能带有条件和限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算手里有合作协议,也很可能在关键时刻被限制或卡脖子。 中国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被外部环境牵制的时候,都是创新和自我突破的契机。 战略安全不仅是硬实力的堆积,还包括灵活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部援助不能成为依赖,合作不能成为依赖。 要用自己的判断和力量,去布局全球的安全网络和国际关系。这其中包括外交手段、经济布局、军事战略以及技术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回过头看,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稳定和竞争力,并不是因为有人帮忙,而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断积累。 无论是应对贸易摩擦,还是在高技术领域与他国竞争,背后都是自己经济、科技、人才和制度的支撑。每一次外部压力,其实都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一种倒逼创新和自主发展的动力。 所以,与其担心俄罗斯会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增强自身能力上。国家安全、战略独立、经济韧性、科技实力,这些都是不能靠别人给予的。 外部合作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基础。把基础打牢了,才能在复杂局势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面对全球复杂局势,中国必须自立自强,增强自我实力,把战略安全和国际合作建立在自主和稳固的基础上。 不要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手里,不要低估自身能力,也不要轻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真正的力量,是在任何外部压力下都能独立应对,在任何国际博弈中都能保持主动。 信息来源:沈逸:中国的硬实力已很硬核,但民众的自信心还没有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