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株连九族!”近日,广东东莞一家公司因为车间厕所长期漏水,没有一个员工向公司反映,公司对该车间所有员工从上到下都进行了处罚,包括车间主管和班长,罚款用于月底给员工加餐。 “厕所漏水罚全员,这公司是不是疯了?” 事情源于车间厕所长达半个月的漏水,没有一位员工主动报告,直到管理人员偶然发现。于是,这家公司做出决定:从普通员工到车间主管,全体受罚。罚款金额分成三档:员工20元,班长50元,主管100元。通知末尾还特别注明:这些钱月底将用于给大家“加餐”。 走进这家公司的发泡车间,这里的工作是按件计酬,每个员工都在自己的工位上忙碌着。厕所就在车间角落,从半个多月前开始漏水。没有人知道第一个发现漏水的人是谁,就像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去报告。 “我们都以为别人会去说。”事后,一名员工这样解释。在计件工资的制度下,离开岗位意味着收入减少。而报告厕所问题,既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也不会带来任何额外收入。 车间主管每天都会巡视生产线,但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上。在他眼中,厕所属于后勤部门管辖,理应由他们发现并处理。这种“各司其职”的思维,让一个小问题悄然酝酿成了大事件。 处罚通知张贴出来的那天,车间里的气氛陡然改变。 “凭什么?”这是大多数员工的第一反应。一位在车间工作了五年的老师傅,觉得很委屈:“我每天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厕所漏水又不是我的工作范围。” 年轻的操作工则直言不讳:“这就好比小区水管爆了,物业不修反而罚所有业主,道理说不通。” 但一名管理层事后解释,对普通员工罚款20元是“善意的提醒”,真正的处罚对象是主管和班长。毕竟,当他们选择沉默,普通员工的沉默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连坐制度”,在难以确定具体责任人的情况下,集体处罚无疑是最省力的管理手段。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大多对此选择沉默。“20块钱,不值得计较。”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但对于被罚50元的班长而言,感受就复杂得多:“上面觉得我们管理不到位,下面觉得我们没担当,夹在中间最难做。” 而被罚100元的主管,则面临着管理层的期望和下属的抱怨的双重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免除了两名加班修水管的员工和一名新员工的罚款。这种“区别对待”无形中传递出一个信息:公司认可的是那些在职责之外主动解决问题的行为。 毕竟,修好一个漏水的水管只需要几小时,而修复一个沉默的团队,需要付出的远不止这些。 信源: 河南经济报——公司厕所漏水半月无人反馈,所有员工被罚款20元,管理人员:20元只是善意提醒,真正处罚的是主管和班长,他们的金额会高一点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