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

霁雾阙任 2025-10-28 18:22:01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一句话,说出了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的隐痛。     李书福的情绪并非夸张,前人民大学教授储殷也站出来证实,小米当年几乎把吉利汽车研究院的人“端走”了一大半。     那次跳槽风波里,前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带着二十多位技术骨干集体加入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成了业内热议的案例。   不光是小米,像威马、宝能、哪吒等新势力在起步阶段,也都把“挖吉利”当作捷径。     研发工程师、供应链经理、工艺专家、试验工程师,甚至连生产线上的中层骨干,都成了他们重点下手的对象。     为什么大家都盯着吉利?原因很简单,吉利在“造人”这件事上,早就比同行走得远。   李书福从创业早期就明白,造车的关键不在钱,而在人。     他常说:“有了人,车自然能造出来;没了人,钱再多也白搭。”   为了培养队伍,李书福这些年下了大本钱。     他不只在车间里抓技术,还在教育上砸了超百亿,陆续办起七所本专科高校。     现在在校学生就有九万多人,从高职到研究生都有,学的全是汽车工程、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这些和行业紧贴的专业。     吉利的校园和工厂几乎是连在一起的,业内把它叫“左厂右校”,工厂在左边,学校在右边。学生白天在仿真车间里装配、调试、焊接,晚上上课学理论。     毕业论文也不是空谈,而是真实企业项目。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上岗不用再培训,能直接上生产线。   二三十年下来,吉利已经为行业输送了近20万人才,其中八成都留在了汽车领域。     可以说,现在国内新能源车企里,多少都能找到从吉利出来的身影。     但新能源转型,让人才竞争变得更激烈。   电动车结构更简单,但核心技术全变了,发动机、变速箱不再是关键,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算法、智能座舱。   传统技工的岗位减少,懂电控、懂算法的工程师成了“稀缺物种”。     新势力没时间慢慢培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现成的”。     而吉利恰好储备了这一批懂新能源的技术人才,自然成了“人才富矿”。     其实话说回来,吉利早年自己也没少挖人。     收购沃尔沃后,他们从大众、奥迪、上汽通用挖来不少高管,比如营销老手付强、品牌专家柳燕,都成了吉利转型的中坚力量。   只不过那时候的吉利,是“吸收经验”的一方。     现在,它成了“被吸收”的对象。     角色一换,李书福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既有骄傲,也有无奈。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被挖人,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正如网友说的:“没人去一家没真本事的公司挖人。”   吉利的人才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它早已形成循环。     现在他们又在做“并行校园”“跨界校园”“跨区校园”,把AI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还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开分校,把“中国制造”连同“中国育才”一起输出。     李书福这次“破防”,更多是情绪宣泄,为自己辛苦二三十年的成果被“瓜分”而心疼,也为行业里挖角成风、短视竞争而叹气。   但从更长远看,这未必是坏事。     吉利培养的人才走出去,带着经验、技术、理念进入新公司,也是在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正如李书福自己曾说过:“企业能留下的不是人,而是让人留下来的理由。”     真正的实力,不是把人锁在公司里,而是有能力不断培养出新的“能人”。   这份底气,也许正是李书福在无奈之后,还能挺直腰杆的原因。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界面新闻

0 阅读:0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