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李敖骂金庸骂了20年,金庸都没回应过。有一天晚上,金庸到李敖家聊了8个小

千浅挽星星 2025-10-28 19:27:38

[微风]李敖骂金庸骂了20年,金庸都没回应过。有一天晚上,金庸到李敖家聊了8个小时,金庸讲到他大儿子查传侠死后(在美国读书时自杀),他就笃信佛教。李敖毫不客气地对金庸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你怎么解释自己的财产呢?   金庸信佛的契机是1976年长子查传侠自杀,当时他还在创作《倚天屠龙记》,面对李敖关于财产与信仰矛盾的质问,金庸没能给出反驳的理由。   这场交锋的核心是李敖对金庸个人品格的“道德评判”,李敖坚持认为人必须言行一致,所以把金庸的个人生活和他的佛教信仰放在一起审视。   在李敖看来,佛教要求信徒舍弃财产,而金庸拥有巨额财富,这和他的信仰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这种“言行一致”的逻辑,也贯穿了李敖对金庸的文学批评。   李敖觉得,金庸的小说里描绘了很多侠义精神,但金庸本人在现实中并没有践行这种精神,这就是言行不一。   李敖的写作风格向来尖锐,被人称为“锐利的剑”,他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曾多次被台湾当局关进监狱,这段经历让他用非常严苛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两人争论的另一层内容,是关于文学社会功能的“价值评判”,李敖认为,文学必须承担起强烈的社会责任,要敢于直面并批判社会现实。   他因此批评金庸的小说在严肃文学界地位不高,觉得武侠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太肤浅,甚至直接说金庸的作品是“垃圾”,公开表示看不起金庸。   除了李敖,作家王朔也曾公开批评金庸,当时王朔在朋友的推荐下读金庸小说,可只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之后发文把金庸小说列为“四大俗”之一。   这些批评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学观念的分歧:文学到底应该是介入现实的武器,还是给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港湾。   金庸的作品却在另一种价值体系里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武侠世界,他的文学理念更看重作品的娱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他的小说让全球华人有了一种文化认同感,影响力堪比“中国的哈利·波特”,给一代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浪漫的想象。   当批评者自己也被放在审视的位置上时,这场论争又多了一个维度——对批评者自身立场的“资格评判”,媒体曾把李敖和王朔放在一起比较,李敖对此很不屑,说自己批判的是“能把他关进监狱的人”。   王朔则辛辣地反击:“我敢骂让他坐牢的人,他敢骂能让我坐牢的人吗?”这一来一回的交锋,暴露了“批评的勇气”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不同含义,也让他们各自的评判标准受到了质疑。   面对王朔的批评引发读者对自己的围攻,金庸回应说:“能与四大天王并列,我深感惭愧。”他用这种机智的自嘲化解了攻击,表现出一种不陷入争论的姿态。   最终,这场涉及李敖、金庸、王朔三位文坛名人的论战,没有在任何一个问题上得出统一结论,关于作家的个人道德、作品的社会功能以及批评者的立场资格,因为评判标准和所处语境不同,始终没有明确答案。   而这种没有定论的状态,恰恰构成了文学世界复杂又迷人的生态,作家的品格、作品的价值以及批评的立场,本来就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这种不断的思考和辩论,正是推动文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信源;李敖与金庸,两个自媒体人的下半场-虎嗅网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