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躺在水晶棺里很多年的毛主席,如今看上去也还是和睡着了一般安详。这个特制的水晶棺不仅可以保持遗体的状态,还能够抵抗八级地震,其纯度达到了99.9999%,至今已经无法复刻。那么这样一座水晶棺,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陷入了深切的悲痛之中,仅仅两天后,建造毛主席水晶棺的紧急任务就下达到了北京玻璃总厂,明确要求必须在次年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前完成,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重大任务。 水晶棺的建造要求极高,不仅要符合“庄重大方、气魄雄伟”的整体要求,尺寸还需与伟人身形完美契合。 更严苛的是,它必须具备极强的安全性,能够抵御战争、八级地震等极端情况,确保万无一失,这份任务承载着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尽哀思,意义非凡。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建造这样的水晶棺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内此前从未有过相关建造先例,核心技术尤其是大尺寸石英玻璃的熔炼工艺,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面对这一技术“无人区”,北京玻璃总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没有退缩,毅然投身到这项艰巨的工作中。 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是原料,天然巨大水晶极为罕见,难以满足需求,最终,团队大胆决定选用优质的东海水晶,通过熔化后再加工的方式,制作成巨大的石英玻璃板。 按照常规工艺,石英玻璃的退火期需要三年以上,但任务时间紧迫,根本没有足够时间等待,老师傅们凭借丰富的经验、顽强的韧劲和创新智慧,改良了熔炼工艺,大幅缩短了退火周期,攻克了这一难关。 石英玻璃板的焊接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要将厚重的石英玻璃板在高达两千摄氏度的高温下实现无缝拼接,难度极大。 老技工石维成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手持氢氧焰喷灯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为了防止他被高温灼伤,身边的同事只能持续在他身后泼水降温,共同克服高温作业的严峻考验。 在设计上,水晶棺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为了让毛主席遗容保持安详红润的状态,同时避免使用任何化学制品,设计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光学整容”方案。 他们利用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经过反复调试优化,最终实现了理想效果,让瞻仰者看到的毛主席面容慈祥,仿佛沉沉睡去。 1977年,这具凝聚着无数工人和技术人员心血的水晶棺正式启用,随毛主席纪念堂一同向公众开放。 这具水晶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本身,它见证了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国人民凭借坚定的意志、集体的智慧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完成了这项令世界惊叹的工程。 信源:人民网 毛主席水晶棺:2000摄氏度高温下手工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