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愁容满面!日本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抵达日本的特朗普,非常罕见的遭受了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的下马威!特朗普总统专机落地,没有高规格红毯铺地,更没有高市早苗首相亲临现场迎接。 特朗普的亚洲行程本是展示美国影响力的舞台,却在日本站遭遇微妙变奏。10月28日,他从马来西亚飞抵东京羽田机场,本以为会延续东盟峰会的欢庆氛围,谁知迎接他的只有几名外务省官员的简短礼节。无铺地红毯,更无高市早苗亲临,这与以往访日的高规格待遇形成鲜明对比。高市早苗作为日本首位女首相,上任仅一周,便以这种方式宣告日方在同盟关系中的主动姿态。她的上任源于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意外逆转,本是党内保守派代表,却在国会指名中以237票当选,打破男性主导的政治天花板。这次接机安排并非随意,而是日本在贸易摩擦下的防御信号。特朗普上台后,重启“美国优先”政策,日本已承诺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相当于其GDP近10%。但高市早苗明确将防卫支出锁定在GDP的2%,拒绝华盛顿的3.5%要求。这种立场,让东京的空气中弥漫着谈判前的紧张。日美同盟虽牢不可破,却总在经济账本上纠缠不休。高市早苗的策略接地气,她借鉴安倍晋三的旧谊,却不盲从美国压力,这或许是日本在印太格局中求存的务实之道。 会谈前夕,日本政府已释放采购美国的“见面礼”,包括数百辆福特F-150皮卡、大豆和液化天然气合同。这些举措看似慷慨,实则精准对冲贸易逆差。特朗普的团队早已准备好议程,焦点直指防务分担和投资落实。高市早苗的背景让她在这一轮较量中游刃有余,她曾任总务大臣和经济安全保障大臣,深谙安保与经济的交织。她的保守派标签并非空谈,早年便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推动军费上调至2%。此次特朗普访日,正值高市内阁组建之初,她任命茂木敏充为外务大臣、小泉进次郎为防卫大臣,阵容融合老将与新人,意在稳固同盟同时守护财政底线。特朗普的亚洲行并非单纯外交秀,他需在国会中期选举前积累外交筹码,日本的投资承诺便是关键砝码。但高市早苗不会轻易让步,她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主权尊严与国家利益”,这在日美关系中是难得的清醒。高市的上台,也让日本政坛注入新变量,自民党与维新会的联盟虽勉强过半,却需在国会博弈中求变。这种动态,让特朗普的东京之行从表面礼仪,深入到实质利益的拉锯。日美合作虽多,但分歧如影随形,防务费的差距便是明证。 首日会晤在天皇德仁的皇宫进行,特朗普罕见地保持低调,仅提及对安倍晋三的怀念。这段插曲,凸显高市早苗的巧妙借力,她在会谈中引用安倍旧谊,缓和高市与特朗普的初识隔阂。次日赤坂离宫的正式对话,则直入主题。双方签署贸易、核技术和稀土协议,标志着日美在供应链上的深化。高市早苗的采购清单详尽,F-150卡车首批百辆运抵,大豆合同覆盖季度供应,这些数据让特朗普的贸易团队点头。但在防务议题上,她坚定重申2%的上限,特朗普虽追问,却未获额外承诺。 这轮谈判的内涵在于平衡,日本的5500亿美元投资虽庞大,却附带条件,如能源价格浮动和本土产业保护。高市早苗的执政风格接地气,她避开激进修宪,转而聚焦经济再生,这与特朗普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她的内阁人事也透露出意图,赤泽亮正任经济产业大臣,便是为对美谈判铺路。特朗普的访日,还包括横须贺基地的巡视,两人共同登上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检阅驻日美军。这虽是外交礼遇,却也暴露同盟的痛点,美军驻扎成本由日本负担大头,高市需在国会争取支持。整体看,这次会晤让日美关系重回轨道,但高市的底线思维,确保日本不沦为单向付出。 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充满波折,自2021年总裁选举落败,到2025年逆袭当选,她的政治韧性有目共睹。她的保守派立场,曾引发党内争议,但最终以自民党196票加维新会支持胜出。这次特朗普访日,便是她的外交首考,她以安倍高尔夫球杆和金箔球作为赠礼,巧妙拉近距离。特朗普回赠赞扬,称其“强硬握手”和“伟大首相潜力”,这在美媒中被解读为同盟升级信号。但现实中,日本财政压力山大,防务费上调已耗费巨资,高市需应对国内不满。她的政策延续安倍“印太战略”,却更注重务实,如推动稀土合作对冲中国供应链风险。这让日美在对抗外部威胁时步调一致,却也放大贸易摩擦。 特朗普的“催投资”虽强势,但高市以采购清单回应,显示日本的谈判智慧。她的上台,还打破性别壁垒,日本女性议员比例虽低,但高市成为标杆,激励年轻一代。政坛老将如林芳正任总务大臣,确保行政连续性。小泉进次郎的防卫角色,则注入新鲜空气,虽经验不足,却象征变革。总体上,高市的东京会晤,不仅稳固同盟,还为日本在美中夹缝中赢得空间。这种外交手腕,接地气却不失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