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张学良口中“真正保住性命的女人”正是他的原配妻子于凤至,这位被算命先生称“福禄深厚,乃是凤命”的女性,用隐忍与智慧为张学良撑起了监禁岁月里的生存底线。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刚被关押时的处境比外界想象的凶险得多。蒋介石在日记里多次流露杀心,军政高层中主张“速杀以绝后患”的声音占了多数,就连张学良自己都一度撑不下去。 当时他被军队、警察、宪兵层层戒守,特务日夜监视,白天强装镇定,晚上回到房间就独自流泪,甚至反复吟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直言想以自杀控诉蒋介石的背信弃义。 这时候第一个拉住他的就是于凤至,她直接戳破了这种冲动:“你在军事法庭上都说兵谏是为国家存亡,既然无罪为何要自毁?东北军几十万将士、西北军官兵、你的儿女,哪一个不需要你活着?” 这番话骂醒了张学良,让他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念头,而这份“活着的信念”恰恰是保命的第一步,要是当时真寻了短见,后来宋美龄的斡旋再有力也没用。 于凤至的保护远不止精神层面的支撑,从1936年到1940年,张学良被关押的前四年里,她始终陪着丈夫辗转各地,从浙江奉化溪口到江西萍乡,再到湖南郴州、沅陵,每一次转移都像一场未知的冒险。 监禁地的条件极差,有时住在深山古刹里,缺医少药还得提防暗害,于凤至不仅要照顾张学良的饮食起居,还要悄悄应对特务的刁难。有一次张学良犯了胃病,特务故意克扣药品,是于凤至拿出自己的首饰托人换药,才缓解了丈夫的病痛。 更关键的是,她利用自己与宋美龄的特殊关系稳住了局面,早在1930 年中原大战后,于凤至陪张学良去南京时就与宋美龄结拜为干姊妹,宋老太太还认了她做干女儿,这种“亲戚关系”成了无形的保护伞。宋美龄后来能对蒋介石说出“你要对他不利我就公布你的事”,除了自身判断,多少也碍于这层渊源,而这层渊源的搭建者正是于凤至。 1940年于凤至查出乳癌,不得不去美国治病,临走前她做的几件事彻底断了外界对张学良下黑手的可能。她先是找到宋美龄,以“治病期间需有人照料汉卿”为由,力荐赵一荻前来陪伴,确保张学良身边始终有自己人。 接着又通过孔祥熙的关系,在美国站稳脚跟后立刻开始布局,她用仅有的积蓄投资股票和地产,硬生生在洛杉矶闯下一片天地,积累的财富一方面用于子女教育,另一方面悄悄通过隐秘渠道打点看管人员,让张学良的监禁待遇始终维持在“不致命”的水平。 有史料记载,1946年张学良被转移到台湾后,生活用品和书籍仍能按时送到,背后正是于凤至在美国的暗中安排。她还特意叮嘱子女“永远不要放弃为父亲申诉”,这种持续的外界关注,让蒋介石即便想动手也得掂量舆论影响。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我恩同再造”,早年他更强调宋美龄的“保护神”作用,很大程度是出于对这位“知己”的尊崇,甚至承诺“只要宋美龄活着,就把秘密守住”。但到了101岁临终前,他终于道破核心:宋美龄的斡旋是“挡箭牌”,而于凤至的付出才是“保命根”。 没有于凤至在最绝望时稳住他的心神,他撑不到宋美龄出面;没有于凤至搭建的人脉和积累的财富,他在漫长监禁中早被磨垮;更没有于凤至持续的外界牵制,蒋介石未必会始终“手下留情”。这位创办过 128所新民小学、在辽西水灾时发行5万张赈灾奖券的女性,用超越寻常妻子的格局与韧性,成了张学良监禁岁月里最坚实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