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有信心的地方,也正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他认为,印度领导人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在面对美国、俄罗斯、中国时都能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思考。他又以欧洲作为反面教材,认为欧洲领导人的政治水平已经大大退化,欧洲在未来的世界中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印度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确实展现出一种灵活而务实的姿态。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继续购买俄方能源资源,同时又与美国深化防务和技术合作,参加“四方安全对话”。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又在强调“全球南方”的话语权,试图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塑造一套与西方不同的全球秩序逻辑。 这种多线操作,不偏不倚,表面上看确实是一种战略清醒:不选边站队、不卷入冲突、只谋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真正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战略清醒如果只是冷静地计算得失,而缺乏价值判断的底线,最终可能只会滑向投机。 印度在很多全球性议题上,采取的并不是建设性的立场,而是拖延和回避性的策略。 在气候变化谈判上,印度一方面强调自身是发展中大国,要求碳排放豁免,另一方面却在大力扩张煤炭能源; 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印度一再搁置区域经济协定的谈判,担心开放市场会削弱本国产业,结果反而错失了塑造全球供应链的机会。这种“清醒”,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战略智慧,而是一种防御型的自保。 马凯硕认为这是印度的优势,因为在他看来,欧洲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现实主义而陷入困境。 他指出,欧洲领导人越来越理想化,尤其是在对俄政策上,一味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结果在能源、自主防务、外交独立性上都遭受重创。 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欧洲现在已不再是国际战略的主角,只会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中扮演配角角色。 这种判断并不夸张,欧盟内部确实在外交政策上缺乏统一声音,法德难以形成合力,英国脱欧后又加剧了战略离心。 但问题在于,现实主义本身并不等于战略高明,更不等于道义正确。欧洲在对俄问题上的立场虽然带来了现实代价,却也体现了某种原则立场。 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如果所有国家都只讲利益,不讲原则,那么全球治理体系将更加碎片化,规则也将更加脆弱。 印度所展示的“战略清醒”,其实正在加剧这一趋势。这也是我最大的担忧:在看似理性与平衡的背后,世界其实正在滑向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精神的深渊。 马凯硕的信心,其实是基于一种“中间地带战略”的设想:他认为在美中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等中等强国有机会成为“桥梁型国家”,主导新的国际秩序。 但现实是,桥梁需要稳定的结构和双边的信任,而不是随时可以撤走的临时脚手架。印度今天的战略清醒,是否真的能支撑起这样的桥梁,还是仅仅在左右逢源中逐渐消耗自己的信誉,这才是关键。 所以,当马凯硕表达出对印度的赞赏时,我更看到了国际秩序中正在裂解的那个部分。 不是每一次“不选边”都是智慧,有时候它只是回避责任;不是每一次“灵活”都是策略,有些只是模糊焦点。 如果一个大国在全球问题上的姿态始终是“先看自己利益”,那它恐怕很难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战略清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博弈中保持原则,承担责任。否则,“清醒”最终可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冷漠。马凯硕看到的是印度的潜力,我看到的却是全球合作的警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