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

南风意史册 2025-10-30 15:59:23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为了能住进这个宅子,耿保国花了数十年进行修缮,只是没想到的是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那么如今27年过去了,这间明清老宅又变成什么样了?价值又达到了多少?   “我这不是买房,是认了个祖宗。” 1997年,48岁的平遥漆匠耿保国撂下这句话,四处凑足一百万后,搬进了那座破得能看见天的明清老宅。当时邻居们都觉得这手艺人疯了,谁也没想到,他这一住,就是把大半辈子都砌进了墙里。   老宅是“日升昌”票号冀掌柜的祖业,四百年的木头椽子被雨水啃得发了黑。耿保国第一天推开吱呀作响大门时,惊起一窝野猫,梁上灰尘簌簌往下掉,而他的媳妇则站在门槛外不肯进:“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   听闻此言后,只见他弯腰从杂草里捡起半片青砖,在掌心掂了掂:“木头烂了能换,魂没散就行。”   修缮头十年,他完全在跟房子“拔河”。今天补了东墙,明天西檐又塌下一角。最难的还是钱,因为他所做的漆器生意,挣来的每一分都填进了无底洞。   有次刚接了个大单,客户要求用现代喷漆,他摇头:“漆器得一遍遍打磨,人糊弄它,它就糊弄你。”那笔能换半年工料的钱,他硬是没挣。   “您这是何苦?”来参观的年轻人不解。而正给窗棂描金的耿保国,笔尖稳得像焊在手上继续手中动作,边缓缓说道:“你养个孩子,会问他何苦吗?”   因为在他看来,修复的不只是建筑。在这里每根柱础的纹样、每扇隔扇的榫卯,都在诉说平遥商帮“汇通天下”的往事。在他眼里,这院子是活着的历史,而历史需要温度,因为没人住的老宅,就像没魂的灯笼,亮着也是冷的。   中期修缮时,他在院中栽了棵槐树。媳妇如今也习惯了满院的木屑漆味,偶尔还会帮他递工具。有收文物的贩子找上门,指着正厅的横梁说愿出高价买雕花,他摆手送客:“卖它?那不如当初直接卖漆器发财。”   但最让他得意的是亲手制作“高山仰止”匾,刷了八遍大漆,最后一遍掺了真金。夕阳斜照时,那金字比新牌还亮。   二十七年过去,老宅恢复了“浑漆斋”的本名。游客推门进来,常看见耿保国坐在院里打磨漆盘,仿佛他只是个普通手艺人,而非这座价值过亿宅院的主人。有媒体算过账,说这投资翻了百倍,他听了直摇头:“你给自家孩子算市值吗?”   如今儿子也开始学漆画了,虽然年轻人总想往传统里加点新花样。耿保国不再较真,他看着儿子调色的背影,就像看着又一代人接续书写老宅的故事。   只能说,有些价值从不在交易场上,而在时光里。匠人守艺,守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让历史继续呼吸的那口气。老宅的梁柱不会说话,但有人把一生砌进砖缝,木头便有了心跳。   当万千游客踏过浑漆斋的门槛,他们带走的不是对财富的惊叹,而是对“活着”的文化最直观的触碰,因为这比任何标价都珍贵。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正能量非遗文化中华文化   信息来源: 中国非遗之光|《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