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从伊朗到俄罗斯,他们都曾以为自己是中国抗衡西方的“天然盟友”。可这年头,“姿态”换不到真金白银,只有靠谱、稳定、对等,才能换来合作。 中伊关系本该是东方合作的典范。2021年3月,两国敲定那份长达25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协议,框架总投资高达4000亿美元,涵盖石油开采、港口建设、铁路网络和电信升级等领域。伊朗方面视之为对抗西方制裁的利器,寄望中国注入巨资,帮助其重振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协议签署后,伊朗媒体大肆宣传,强调这将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通道,强化地区影响力。中国则从能源安全和市场多元角度入手,承诺在油气和石化领域的直接投资达300亿至400亿美元。表面上看,这份文件填补了伊朗在西方封锁下的资金缺口,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中东石油来源。可现实中,执行过程远没那么顺畅。伊朗国内法规频变,审批环节层层设卡,导致许多项目从规划到动工需耗费数年。2025年上半年,协议落地率不足20%,远低于预期。这不是中国不愿出力,而是伊朗内部不确定性太高,企业不愿在高风险环境中砸钱。 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纠葛,更显出这种错觉的荒谬。两国贸易规模庞大,2025年前9个月,双边总额达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8.6%。能源部分虽占三成以上,达476亿美元,但同比也降了9.6%。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推动的Power of Siberia 2管道项目,年输气能力规划500亿立方米,9月刚签备忘录,可价格谈判一拖再拖。俄方坚持每千立方米280美元的高价,仗着制裁下的独家供应优势。中国则转向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稳增15%。这不是中国翻脸不认人,而是俄罗斯高估了自己。过去几年,中俄能源合作确实热络,2024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超1亿吨,占其总出口近半。但2025年,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从非洲和中东的多元渠道已占进口六成以上。俄罗斯的结算通道被西方银行封堵,转账成本翻倍,贸易效率直线下降。中国企业算的是长远账,不会为短期“伙伴情谊”买单。俄罗斯以为地理位置和资源储备,就能让中国离不开他们,这恰恰暴露了战略视野的狭隘。 两国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失准,根子在于对华外交逻辑的误读。他们总把中国当成“冤大头”,觉得反美姿态一亮,就能换来投资和保护。伊朗革命卫队曾公开批评协议条款为“卖国”,议会审批拖沓,法规朝令夕改,导致港口起重机闲置,石油钻井平台停摆。中国油轮队干脆转向阿联酋和沙特,那里规则透明,回报明确。俄罗斯也类似,能源巨头在谈判桌上漫天要价,忽略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占比已超30%,液化气进口来源多达20国。2025年3月的中俄伊北京会议虽签联合声明,强调反制裁合作,但实际执行中,中国坚持互利原则,不愿承担额外金融负担。两国忽略了“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的本质:这些平台重规则和透明,不是谁站队就能分红。伊朗以为霍尔木兹海峡是战略筹码,就能逼中国优先投资;俄罗斯仗着西伯利亚管道,就能锁定市场份额。 这种错觉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还延伸到地缘战略。伊朗和俄罗斯视自己为中国抗衡西方的“缓冲带”,相信欧美一施压,北京就会抱紧他们大腿。2025年6月的伊朗危机中,美国和以色列的打击暴露了联盟的脆弱。俄罗斯仅口头谴责,提供有限军援;中国则保持中立,强调外交解决,避免卷入冲突。这让伊朗高层失望,意识到中俄支持远没想象中铁板一块。俄罗斯也一样,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未完全站队,提供经济援助却不触碰红线。两国高估了地缘价值,低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2025年,中国科技自给率达70%,市场多元布局覆盖全球南南合作。金砖机制下,中国推动的能源转型基金,已吸引中东和非洲资金超500亿美元。伊朗的核谈判重启,俄罗斯的制裁压力,都没让中国改变轨道。相反,它们强化了北京的独立性。 现实的调整已然开始。2025年9月,伊朗外交部承认协议需“边干边调”,实际项目仅推进10%。中国企业加大对海湾国家的投资,阿联酋哈利法港吞吐量增20%,成为新宠。俄罗斯的天然气谈判僵持,管道进度延至2030年后,中国则签下澳洲煤层气大单,价格低15%。两国领导人在上合峰会握手时,笑容虽在,但实质合作冷却。俄罗斯专家的警示不是空谈,它点醒了这种自以为是的联盟梦。中国不是提款机,也不是防火墙。它选择伙伴,看的是可持续性和可靠性。伊朗的石油田锈蚀,俄罗斯的油田份额缩水,都在提醒:时代变了,站队换不来资源,只有靠谱执行才能留住机会。展望未来,中伊俄三方虽有联合海军演习和贸易论坛,但核心仍是商业互惠。中国推动的全球发展倡议,已覆盖150国,伊朗和俄罗斯若不调整心态,恐被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