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俄乌分析 为何马里乌波尔之后俄乌战场再未出现全面围城的攻坚战? 自马里乌波尔围城行动造成俄军严重的人力与装备消耗、拖延整体战役节奏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逐渐放弃全面包围与城市攻坚的经典“围城战”模式,转向“半包围—压迫—迫撤”的渐进式作战逻辑。围城需要持续封锁补给、攻坚城区、清剿残部,不但耗费大量炮兵与后勤资源,还会使大量兵力长期滞留在单一战区,难以支援其他方向;相反,通过外围切断交通、持续炮击与无人机侦杀,只要迫使乌军撤出既定阵地即可实现推进目标,且俄军损耗较低、机动空间更大。这一方式允许俄军在多条战线同时维持攻势,强化其战略弹性;乌军虽能在初期保存主力,但撤离过程往往在炮火与无人机压力下付出较高伤亡,同时造成士气受挫。 巴赫穆特战役进一步验证了“攻坚战代价过高”的经验。战役期间,俄军从未全面包围过巴赫穆特,但试图局部合围切断守军补给,在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固封锁的情况下强行攻城,在乌军纵深工事、巷战消耗与补给线争夺中投入巨大,形成高伤亡、重装备损毁与后勤压力,使该战果更具象征意义而非体系性突破。此后,无论在巴赫穆特周边还是在红军城等方向,俄军更倾向以火力压制交通通道、无人装备精准打击、切割补给线、迫使守军主动撤出,而非深陷城市攻坚泥潭。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巴赫穆特战役之后城内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建筑结构,城市全毁,而红军城内如今仍然有六成建筑物结构完整,甚至完好无损的也不在少数,市中心的金顶教堂如今已在俄军控制之下,毫发无损。 总体而言,俄军当前战略更强调“以有限代价获取可控战果”,通过半包围削弱敌军、迫使其主动放弃阵地,以节省兵力并在多线保持攻势;乌军则需在保存战力与阵地防御之间不断权衡。如果未来出现地理交通 chokepoint、守军孤立且难以撤出等条件,俄军仍可能实施更严密合围,但全面围城将是特例,而非主导模式。俄乌战争的不断演化也为未来战争的模式提供了参考,正规军之间作战已经于90年代的样式完全不同。
